世界主要国家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 环球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Vol. 0 ›› Issue (1): 50-59. 摘要: 世界主要国家正面临公平优质教育发展陷入困境,青年技能与劳动力市场脱节,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信息革命带来潜在教育风险,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频繁受阻等多重挑战。针对诸多难题,世界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机会公平;规范教育法律法规,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强化知识技能习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激发教育内生动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支撑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教育评估问责,确保组织管理效率;对接国际双向需求,加快教育全球布局;深化教育简政放权,提升综合治理效能。我国教育改革须形成整体性全局性意识,以其他国家先行经验为镜鉴,站在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创新转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进行系统规划。 关键词: 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 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数字化, 教育国际化, 教育综合治理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is facing multiple challenges,such as the lack of fairness and quality in education,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youth skills and labor market,the urgent need to... Key words: educ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al fairnes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educational digitalization,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of education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变革教育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关于国家教育变革行动的全球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人口结构变化、气候环境变迁、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危机和全球挑战,正在持续加剧着全球教育危机。全球仍有2.5亿名青少年失学,40%的适龄儿童缺乏基本的阅读技能。教育变革是应对全球教育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此次发布的《报告》从路径选择、资金保障、教育公平、数字教育、终身教育等维度,系统审视了世界各国为推动教育系统转型而采取的行动策略,为不同国家制定符合自身的教育变革方案提供借鉴。 《报告》认为,教育转型没有单一的路径和方式,各个国家需要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自身的战略和举措。整体而言,资源可利用度是决定教育转型的最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转型一般需满足四项先决条件。 首先,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共同愿景。虽然教育转型的主导权掌握在政策制定者和各利益相关方手中,但通过跨部门合作,让教育以外的部门和机构乃至全社会参与教育变革至关重要。全面、公平和包容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建立共同的教育转型愿景和共识,能够推动所有利益相关方秉持责任感参与教育发展。 其次,制定科学的转型战略和协调政策。当今世界面临着多层次挑战,亟待探索建立整体性、全面性、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与之相适应。《报告》显示,当前全球95%的国家正在推进课程内容更新,88%的国家正在开展教学方法变革,70%的国家将教育转型纳入国家教育战略。尽管各国普遍采取了各种转型改革措施,但目前对其成效的评价严重不足。 再次,赋予行为主体教育变革的权力。尽管教育转型战略和变革政策是明确的,但其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具体的行动。地方行为主体是教育政策的直接实施者,合理赋权是教育转型不可或缺的因素。《报告》发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地方和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纳入教育治理框架。这一改变使得各类主体能够带着主人翁意识参与教育转型。 202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42届大会,会议通过了“1974建议书”的修订版——《关于促进和平与人权、国际理解、合作、基本自由、全球公民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建议书》(简称“修订版建议书”)。在“1974建议书”出台五十周年之际,教科文组织重新修订与颁布该建议书,旨在继续发挥这份建议书的作用。一如大会秘书处代表贾尼尼女士在现场会上呼吁:“期待修订版建议书继续管五十年。”
1974年11月,第1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发布了“1974建议书”,首次面向全球发出了教育促进和平、合作、国际理解的理念,并发出倡议,包括“教育杜绝以扩张、侵略为目的的战争,反对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科技创新应服务于和平与进步”“援助发展中国家”“支持各国扫盲,对抗疾病和饥荒”“保护自然环境”“扩大终身教育”等等。自发布以来,“1974建议书”直接推动了各国关于教育促进和平、国际理解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普及了“教育促进和平与合作”“教育作为基本人权”“终身教育”等理念,促进了全球教育发展。作为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文献,在我国,该建议书促进了相关教育的理念传播,对我国大中小学开展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发挥了积极影响。 “1974建议书”共43项条款,英文篇幅4826字;修订版建议书共72项条款,英文篇幅11418字(中文21513字),在时代背景、相关定义、教育目标、指导原则、教育行动等领域表述已全然不同于“1974建议书”,可谓经历了“脱胎换骨”式修订,并特列“后续行动与审查”与“宣传推广”条款,以督促各会员国推进建议书条款执行,加强国际合作,确保建议书目标和愿景的实现。 首先,深化和平内涵,突出教育变革。促进和平、合作与可持续发展是“1974建议书”的初衷,修订版建议书拓展并深化了关于和平的认识,即:和平不仅仅需要没有战争或武装冲突,还需要借助包容、民主和参与式的进程来促进人类安全、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对话和团结,通过相互谅解与合作解决内部和国际冲突,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里关于和平的定义,深刻反映了21世纪以来尤其是当前全球形势下,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关于和平的诉求以及教育之于和平所承载的使命。 2022年9月,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召开“教育变革峰会”,呼吁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通过促进学校完善、赋能学习者、突出教师作用、加快数字教育转型以及保障教育经费等推动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实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会上疾呼:“变革教育是事关我们共同未来的紧迫政治行动。”本次建议书修订也正是对“教育变革峰会”在行动倡议层面的延续和系统性回应。修订版建议书推出“变革性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教育变革以让学习者更好迎接全球变革性时代,鼓励学习者成为变革推动者,并强调“教育和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贯穿终身的……以人为本的、具有变革作用的过程”“将变革性教育方法融入课程”“充分释放教育的变革性潜能”“学习者应成为地方、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的变革推动者”,等等。 滕 珺,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百余年来,世界主要国家经历了多次学制变革,通过对宏观统计数据的描绘比较及主要国家学制变革历程的具体分析不难发现,每一次变革都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技术、人口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呈现以下几点主流趋势:学制年限整体稳定,义务教育两端延伸;横向结构多样发展,类型之间交叉融通;纵向衔接弹性贯通;学制管理与该国政治社会制度高度一致。基于以上历史逻辑和主流趋势,我国如要开展学制改革,应充分研判国家和个体发展的现实条件及需要,注重渐进性与灵活度,协调提升融通性和贯通性,在充分思考和回应上述问题的前提下规划未来可能的学制变革。
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它关涉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间的衔接和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现代学校类型繁多,各国往往基于多样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不同层次和职能类别的学校进行沟通衔接,组成有机的学校教育整体,构成各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和新方向。我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经历了多次革新,至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1951年学制。尽管此后经过几次变动,但基本上沿用的依然是1951年的学制框架。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间及学界都日益关注现行学制的适应性,并对可能的学制改革方向提出构想与建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倡导“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也牵涉学制整体的深层次变革。放眼世界各国,在过去的百余年间也历经了多次学制变革,表现出一定的历史逻辑,同时,在核心关切的问题上呈现出主流的变化趋势。深入对其开展研究,有利于我国更好地把握学制变革的规律和方向。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百年来的学制变革历程,每一个国家的每一次学制变革往往都受到了政治、经济、思想、技术、人口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学制确立和发展,同时,科学合理的学制安排也有利于巩固并稳定局势,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巩固国家独立并稳定局势,这在新生国家或政权诞生初期体现得最为显著。例如,历史上的芬兰曾长期属于瑞典王国,19世纪又被划为沙俄的一个公国,至1917年才获得独立,1919年成立共和国。为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建国初期,芬兰国内民族运动强烈呼吁建立本民族文化,形成自己的文明和教育。1921年,芬兰颁布《义务教育法》,7~13岁的基础教育自此成为芬兰人的法定权利和义务;20世纪70年代,芬兰建立现代基础教育体系,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质量等同的9年基础教育。又如,新加坡先后经历英国和日本的殖民统治,至1959年才实现完全自治。在种族和语言众多的背景下,新加坡于1959年开启学制改革,在确定多种官方语言并存的基础上,统一各种语言的中小学学制,方便各阶段的衔接,为国内各民族的和谐发展提供支撑。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与坐标尺。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面临一系列共通性挑战,需各国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寻找解决之道。世界主要国家正面临公平优质教育发展陷入困境、青年技能与劳动力市场脱节、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信息革命带来潜在教育风险、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频繁受阻等多重挑战。面对诸多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以期从不同角度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 充足、稳定的教育财政经费支持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世界主要国家确保其教育战略得到有效落实的关键前提。近年来,各国政府开始加大对教育系统的财政经费支持,主要方式包括: 加大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力度,通过发起专项教育资助项目计划、分层分类拨付教育专款等方式保障教育经费。如德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于2019年签订了《学校数字化公约》,共同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资金;之后,德国各级政府决定再次对该项目追加经费,预计至2030年为德国境内4万余所学校的数字化建设提供70亿欧元的经费支持。
优化教育财政经费配置模式,以学校、受教育者的需求为导向重新优化教育财政经费配置模式。如澳大利亚自2018年起以“学校教育资源标准”为基准,为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生提供教育发展经费补助,同时通过“优质学校计划”对学生学业总体表现落后于平均标准的学校给予拨款。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正义的起点和基石。为了确保各类社会边缘群体都能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战略措施就是积极推动全纳教育,针对社会边缘群体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与照顾,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入学率与保学率,使贫困学生、残障学生、少数族裔学生、移民与难民学生等都能获得基本的教育机会,不断缩小群体差距。 ©202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People Also Search
- 世界主要国家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 - 环球网
- 世界主要国家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 - 中国经济网
- 世界主要国家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与中国选择 - bnu.edu.cn
- 教育转型的国家行动与全球态势_腾讯新闻
- 国际教育变革的新趋势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世界主要国家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与中国选择-【维普期刊官网】- 中文期刊服务平台
- 2025年全球教育新规划专题 - cice.shnu.edu.cn
- 中国教育学会 - 世界主要国家百年学制变革的历史逻辑、核心关切与主流趋势
- 世界主要国家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 - 神州学人网
- 全球化时代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近年来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分析_百度百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Vol. 0 ›› Issue (1): 50-59. 摘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Vol. 0 ›› Issue (1): 50-59. 摘要: 世界主要国家正面临公平优质教育发展陷入困境,青年技能与劳动力市场脱节,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信息革命带来潜在教育风险,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频繁受阻等多重挑战。针对诸多难题,世界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机会公平;规范教育法律法规,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强化知识技能习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激发教育内生动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支撑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教育评估问责,确保组织管理效率;对接国际双向需求,加快教育全球布局;深化教育简政放权,提升综合治理效能。我国教育改革须形成整体性全局性意识,以其他国家先行经验为镜鉴,站在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创新转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进行系统规划。 关键词: 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 教师队伍建设,...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变革教育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关于国家教育变革行动的全球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人口结构变化、气候环境变迁、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危机和全球挑战,正在持续加剧着全球教育危机。全球仍有2.5亿名青少年失学,40%的适龄儿童缺乏基本的阅读技能。教育变革是应对全球教育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此次发布的《报告》从路径选择、资金保障、教育公平、数字教育、终身教育等维度,系统审视了世界各国为推动教育系统转型而采取的行动策略,为不同国家制定符合自身的教育变革方案提供借鉴。 《报告》认为,教育转型没有单一的路径和方式,各个国家需要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自身的战略和举措。整体而言,资源可利用度是决定教育转型的最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转型一般需满足四项先决条件。 首先,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共同愿景。虽然教育转型的主导权掌握在政策制定者和各利益相关方手中,但通过跨部门合作,让教育以外的部门和机构乃至全社会参与教育变革至关重要。全面、公平和包容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建立共同的教育转型愿景和共识,能够推动所有利益相关方秉持责任感参与教育发展。 其次,制定科学的转型战略和协调政策。当今世界面临着多层次挑战,亟待探索建立整体性、全面性、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与之相适应。《报告》显示,当前全球95%的国家正在推进课程内容更新,88%的国家正在开展教学方法变革,70%的国家将教育转型纳入国家教育战略。尽管各国普遍采取了各种转型改革措施,但目前对其成效的评价严重不足。 再次,赋予行为主体教育变革的权力。尽管教育转型战略和变革政策是明确的,但其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具体的行动。地方行为主体是教育政策的直接实施者,合理赋权是教育转型不可或缺的因素。《报告》发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地方和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纳入教育治理框架。这一改变使得各类主体能够带着主人翁意识参与教育转型。 202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42届大会,会议通过了“1974建议书”的修订版——《关于促进和平与人权、国际理解、合作、基本自由、全球公民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建议书》(简称“修订版建议书”)。在“1974建议书”出台五十周年之际,教科文组织重新修订与颁布该建议书,旨在继续发挥这份建议书的作用。一如大会秘书处代表贾尼尼女士在现场会上呼吁:“期待修订版建议书继续管五十年。”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变革教育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关于国家教育变革行动的全球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人口结构变化、气候环境变迁、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危机和全球挑战,正在持续加剧着全球教育危机。全球仍有2.5亿名青少年失学,40%的适龄儿童缺乏基本的阅读技能。教育变革是应对全球教育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此次发布的《报告》从路径选择、资金保障、教育公平、数字教育、终身教育等维度,系统审视了世界各国为推动教育系统转型而采取的行动策略,为不同国家制定符合自身的教育变革方案提供借鉴。 《报告》认为,教育转型没有单一的路径和方式,各个国家需要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自身的战略和举措。整体而言,资源可利用度是决定教育转型的最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转型一般需满足四项先决条件。 首先,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共同愿景。虽然教育转型的主导权掌握在政策制定者和各...
1974年11月,第1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发布了“1974建议书”,首次面向全球发出了教育促进和平、合作、国际理解的理念,并发出倡议,包括“教育杜绝以扩张、侵略为目的的战争,反对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科技创新应服务于和平与进步”“援助发展中国家”“支持各国扫盲,对抗疾病和饥荒”“保护自然环境”“扩大终身教育”等等。自发布以来,“1974建议书”直接推动了各国关于教育促进和平、国际理解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普及了“教育促进和平与合作”“教育作为基本人权”“终身教育”等理念,促进了全球教育发展。作为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文献,在我国,该建议书促进了相关教育的理念传播,对我国大中小学开展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发挥了积极影响。 “1974建议书”共43项条款,英文篇幅4826字;修订版建议书共72项条款,英文篇幅11418字(中文21513字),在时代背景、相关定义、教育目标、指导原则、教育行动等领域表述已全然不同于“1974建议书”,可谓经历了“脱胎换骨”式修订,并特列“后续行动与审查”与“宣传推广”条款,以督促各会员国推进建议书条款执行,加强国际合作,确保建议书目标和愿景的实现。 首先,深化和平内涵,突出教育变革。促进和平、合作与可持续发展是“1974建议书”的初衷,修订版建议书拓展并深化了关于和平的认识,即:和平不仅仅需要没有战争或武装冲突,还需要借助包容、民主和参与式的进程来促进人类安全、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对话和团结,通过相互谅解与合作解决内部和国际冲突,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里关于和平的定义,深刻反映了21世纪以来尤其是当前全球形势下,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关于和平的诉求以及教育之于和平所承载的使命。 2022年9月,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召开“教育变革峰会”,呼吁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通过促进学校完善、赋能学习者、突出教师作用、加快数字教育转型以及保障教育经费等推动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实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会上疾呼:“变革教育是事关我们共同未来的紧迫政治行动。”本次建议书修订也正是对“教育变革峰会”在行动倡议层面的延续和系统性回应。修订版建议书推出“变革性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教育变革以让学习者更好迎接全球变革性时代,鼓励学习者成为变革推动者,并强调“教育和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贯穿终身的……以人为本的、具有变革作用的过程”“将变革性教育方法融入课程”“充分释放教育的变革性潜能”“学习者应成为地方、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的变革推动者”,等等。 滕 珺,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百余年来,世界主要国家经历了多次学制变革,通过对宏观统计数据的描绘比较及主要国家学制变革历程的具体分析不难发现,每一次变革都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技术、人口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呈现以下几点主流趋势:学制年限整体稳定,义务教育两端延伸;横向结构多样发展,类型之间交叉融通;纵向衔接弹性贯通;学制管理与该国政治社会制度高度一致。基于以上历史逻辑和主流趋势,我国如要开展学制改革,应充分研判国家和个体发展的现实条件及需要,注重渐进性与灵活度,协调提升融通性和贯通性,在充分思考和回应上述问题的前提下规划未来可能的学制变革。
1974年11月,第1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发布了“1974建议书”,首次面向全球发出了教育促进和平、合作、国际理解的理念,并发出倡议,包括“教育杜绝以扩张、侵略为目的的战争,反对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科技创新应服务于和平与进步”“援助发展中国家”“支持各国扫盲,对抗疾病和饥荒”“保护自然环境”“扩大终身教育”等等。自发布以来,“1974建议书”直接推动了各国关于教育促进和平、国际理解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普及了“教育促进和平与合作”“教育作为基本人权”“终身教育”等理念,促进了全球教育发展。作为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文献,在我国,该建议书促进了相关教育的理念传播,对我国大中小学开展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发挥了积极影响。 “1974建议书”共43项条款,英文篇幅4826字;修订版建议书共72项条款,英文篇幅11418字(中文21513字),在时代背景、相关定义、教育目标、指导原则、教育行动等领域表...
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它关涉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间的衔接和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现代学校类型繁多,各国往往基于多样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不同层次和职能类别的学校进行沟通衔接,组成有机的学校教育整体,构成各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和新方向。我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经历了多次革新,至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1951年学制。尽管此后经过几次变动,但基本上沿用的依然是1951年的学制框架。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间及学界都日益关注现行学制的适应性,并对可能的学制改革方向提出构想与建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倡导“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也牵涉学制整体的深层次变革。放眼世界各国,在过去的百余年间也历经了多次学制变革,表现出一定的历史逻辑,同时,在核心关切的问题上呈现出主流的变化趋势。深入对其开展研究,有利于我国更好地把握学制变革的规律和方向。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百年来的学制变革历程,每一个国家的每一次学制变革往往都受到了政治、经济、思想、技术、人口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学制确立和发展,同时,科学合理的学制安排也有利于巩固并稳定局势,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巩固国家独立并稳定局势,这在新生国家或政权诞生初期体现得最为显著。例如,历史上的芬兰曾长期属于瑞典王国,19世纪又被划为沙俄的一个公国,至1917年才获得独立,1919年成立共和国。为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建国初期,芬兰国内民族运动强烈呼吁建立本民族文化,形成自己的文明和教育。1921年,芬兰颁布《义务教育法》,7~13岁的基础教育自此成为芬兰人的法定权利和义务;20世纪70年代,芬兰建立现代基础教育体系,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质量等同的9年基础教育。又如,新加坡先后经历英国和日本的殖民统治,至1959年才实现完全自治。在种族和语言众多的背景下,新加坡于1959年开启学制改革,在确定多种官方语言并存的基础上,统一各种语言的中小学学制,方便各阶段的衔接,为国内各民族的和谐发展提供支撑。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与坐标尺。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面临一系列共通性挑战,需各国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寻找解决之道。世界主要国家正面临公平优质教育发展陷入困境、青年技能与劳动力市场脱节、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信息革命带来潜在教育风险、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频繁受阻等多重挑战。面对诸多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以期从不同角度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 充足、稳定的教育财政经费支持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世界主要国家确保其教育战略得到有效落实的关键前提。近年来,各国政府开始加大对教育系统的财政经费支持,主要方式包括: 加大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力度,通过发起专项教育资助项目计划、分层分类拨付教育专款等方式保障教育经费。如德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于2019年签订了《学校数字化公约》,共同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资金;之后,德国各级政府决定再次对该项目追加经费,预计至2030年为德国境内4万余所学校的数字化建设提供70亿欧元的经费支持。
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它关涉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间的衔接和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现代学校类型繁多,各国往往基于多样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不同层次和职能类别的学校进行沟通衔接,组成有机的学校教育整体,构成各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和新方向。我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经历了多次革新,至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1951年学制。尽管此后经过几次变动,但基本上沿用的依然是1951年的学制框架。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间及学界都日益关注现行学制的适应性,并对可能的学制改革方向提出构想与建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倡导“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也牵涉学制整体的深层次变革。放眼世界各国,在过去的百余年间也历经了多次学制变革,表现出一定的历史逻辑,同时,在核心关切的问题上呈现出主流的变化趋势。深入对其开展研究,有利于我国更好地把...
优化教育财政经费配置模式,以学校、受教育者的需求为导向重新优化教育财政经费配置模式。如澳大利亚自2018年起以“学校教育资源标准”为基准,为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生提供教育发展经费补助,同时通过“优质学校计划”对学生学业总体表现落后于平均标准的学校给予拨款。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正义的起点和基石。为了确保各类社会边缘群体都能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战略措施就是积极推动全纳教育,针对社会边缘群体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与照顾,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入学率与保学率,使贫困学生、残障学生、少数族裔学生、移民与难民学生等都能获得基本的教育机会,不断缩小群体差距。 ©202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优化教育财政经费配置模式,以学校、受教育者的需求为导向重新优化教育财政经费配置模式。如澳大利亚自2018年起以“学校教育资源标准”为基准,为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生提供教育发展经费补助,同时通过“优质学校计划”对学生学业总体表现落后于平均标准的学校给予拨款。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正义的起点和基石。为了确保各类社会边缘群体都能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战略措施就是积极推动全纳教育,针对社会边缘群体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与照顾,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入学率与保学率,使贫困学生、残障学生、少数族裔学生、移民与难民学生等都能获得基本的教育机会,不断缩小群体差距。 ©202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