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卉男 以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夯实学习型大国之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Leo Migdal
-
国卉男 以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夯实学习型大国之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学习型城市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空间载体,需以“泛在可及”为核心,在技术变革中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在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浪潮中,学习型城市建设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出台,如何通过城市空间重构教育生态、破解终身学习痛点、应对技术变革挑战,成为学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为此,本刊特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卉男,围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突破、实践创新与未来路径展开深度对话。国卉男表示,学习型城市建设需以“泛在可及”为核心,通过深度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的终身教育生态,推动教育现代化理论落地与创新。 国家持续强调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您认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现代化? 国卉男: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系统的现代化”的统一。学习型城市作为教育现代化在城市空间的具象载体,其深层价值在于通过城市这一微观实验室,推动教育现代化理论落地与创新。 教育现代化要求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边界、类型壁垒,学习型城市恰能通过“城市级整合”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终身教育体系列为高质量教育“八大体系”之一,并明确其核心是“泛在可及”——学习不受时空形式束缚(泛在),且覆盖所有人群(可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的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也在推动城市内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职场学习、数字学习的“基因重组”。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划,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列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报告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视为首要任务,并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这一任务,并系统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与深刻内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可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是我国在新时代加快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举措。 1986年9月,上海市真如中学与附近工厂、企业、商店等26家单位联合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被视为“第二课堂”,协助学校教育推进学生德育。由此,我国社区教育实现了破土萌芽,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的飞跃。 1997年,上海市成立第一所服务全体居民的社区学校——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社区教育开始“独立发展”。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及《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发展社区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展社区教育的任务,被明确为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包括在校青少年),提供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特殊教育、休闲教育等多元服务的教育形式,推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而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则被视为主要任务之一。2016年,为加快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规划目标,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通过系统谋划加大社区教育发展的推进力度。 显而易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是发展社区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关键任务。如今,建设学习型大国被视为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目标内容,实现社区居民人人、时时、处处皆学,作为落实这一战略的基础,将更加依赖社区教育覆盖面和服务能力的大规模提升。总之,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社区教育理应通过高质量发展肩负起新的使命任务,促进这一战略决策的贯彻实施。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讲话清晰绘制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蓝图,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建设目标,并特别强调要通过全民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立足新时代,勇担新使命,中国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的高举高质量发展旗帜,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把握好这里的高质量发展内涵,须抓住“规范”“公平”“创新”“数字化”四个关键词。

规范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发展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搭建了政策的“四梁八柱”。特别是对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规范性要求。相关要求涉及办学定位、主体责任、归口管理、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招生宣传、办学条件、培养过程、考核评价、毕业学位、证书发放、财务收支等方方面面,为高校推动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继续教育,明确了基本要求和行动底线。规范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范的目的是保障和促进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非限制和阻碍发展。因此,高校等办学主体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系列规范管理制度,坚持立德树人,夯实办学条件,强化过程管理,全面践行依法依规办学和高质量人才培养。 公平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国家行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面向人人,服务人人,适合人人”,切实推进全国一盘棋,构建面向14亿人口的终身学习体系。无论是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无论是青少年读书活动,还是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无论是社区学习中心,还是学习型城市建设,都需要全力推进公平普惠,都需要覆盖全国城乡,覆盖所有行业企业,覆盖所有人群。不论老幼,不论贫富,不论职业,只有让所有公民都享有公平的终身学习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及配套支持服务,才是达到了“人人皆学”的发展目标,才是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才能推动“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进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在工作中贯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和全方位一体化部署,确保终身学习一个人都不能少,一个地区都不能落下。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引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城市、社区、单位和个人,落实到具体项目、工程、工作、活动中来。这就要求各地、各校、各单位必须坚持“一地一策”“一校一策”“一单位一策”,结合实际灵活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在实践中弘扬特色、创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明确奋斗目标,然后全面、准确采集信息,理性而活跃的分析思考,以改革创新的担当勇气,大胆超越陈规,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中,创新既要体现在制度建设、体系重构、体制机制变革,如推动国家及地方终身学习立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创新,建设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制度,构建国家老年大学办学服务体系等;也要体现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思政教育、教材建设、资源共享、支持服务、考试测评、质量保障、新技术应用等育人育才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数字化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教育数字化”置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之前,充分体现了数字化在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中的战略定位和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对中国来说,要建设幅员辽阔、14亿人口的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数字化是必然选择、关键利器和基础支撑。只有充分发挥好数字化在资源共享、模式创新、生态重构中的倍增器作用,才能大幅提升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建设速度与成果成效。要将数字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积极将新理念、新技术引入终身学习领域,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筑牢支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数字底座,丰富数字化资源与内容供给,创新泛在多元、智能化、体验式的学习场景与学习模式,打造现实与虚拟深度融合的终身学习新生态。 学习型社会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型组织为基本构成,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为基础,能够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特定的社会教育生活形态,是对现代社会教育体系发展状态的理论抽象理论和高度概括。学习型社会的本质是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社会形态描述,一般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时间长度指向社会成员的一生;二是参与度指向社会成员普遍参与;三是价值取向指向实现个人能力最大化。 自从1968年美国学者哈钦斯提出“学习社会”这一概念以来,学习型社会建设长期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重视和推崇,成为一项重要的全球性教育政策选择。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学习型社会建设,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均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进一步为新时代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迈向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重要历史时刻,从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出发,推动实现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全面增强的重大举措,也是教育系统及全社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完善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面向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充分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社会教育状态,全面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应该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主力军。高校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大职能,这些职能能够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中,高校应该着力发挥五大功能:一是构成功能,高校的工作特点决定了高校应该率先建成学习型组织这一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夯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石;二是示范功能,高校作为学习型组织,可以成为其他社会组织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引领和榜样;三是培育功能,高校应该加强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习型社会建设营造社会条件;四是驱动功能,高校应该通过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推广增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驱动力,推动建设工作不断走深走实;五是服务功能,高校应该主动服务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获取便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参加学习,更好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其中,高校的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高等继续教育实现的,是高校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最主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高校普遍开展类型丰富的高等继续教育,主要包括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此外,部分高校还举办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或者通过主动向社会开放学校各类学习资源、学习场所以及文化体育设施等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机会。2021年,参加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达到了1706.55万人,并有625.78万人次报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校承担了大量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任务,有效服务了学习型社会建设。

People Also Search

学习型城市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空间载体,需以“泛在可及”为核心,在技术变革中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在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浪潮中,学习型城市建设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出台,如何通过城市空间重构教育生态、破解终身学习痛点、应对技术变革挑战,成为学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为此,本刊特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卉男,围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突破、实践创新与未来路径展开深度对话。国卉男表示,学习型城市建设需以“泛在可及”为核心,通过深度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的终身教育生态,推动教育现代化理论落地与创新。 国家持续强调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您认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现代化? 国卉男: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系统的现代化”的统一。学习型城市作为教育现代化在城市空间的具象载体,其深层价值在于通过城市这一微观实验室,推动教育现代化理论落地与创新。 教育现代化要求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边界、类型壁垒,学习型城市恰能通过“城市级整合”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终身教育体系列为高质量教育“八大体系”之一,并明确其核心是“泛在可及”——学习不受时空形式束缚(泛在),且覆盖所有人群(可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的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也在推动城市内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职场学习、数字学习的“基因重组”。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

学习型城市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空间载体,需以“泛在可及”为核心,在技术变革中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在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浪潮中,学习型城市建设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出台,如何通过城市空间重构教育生态、破解终身学习痛点、应对技术变革挑战,成为学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为此,本刊特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卉男,围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突破、实践创新与未来路径展开深度对话。国卉男表示,学习型城市建设需以“泛在可及”为核心,通过深度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的终身教育生态,推动教育现代化理论落地与创新。 国家持续强调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您认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现代化? 国卉男: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系统的现代化”的统一。学习型城市...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划,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列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报告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视为首要任务,并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这一任务,并系统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与深刻内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可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是我国在新时代加快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举措。 1986年9月,上海市真如中学与附近工厂、企业、商店等26家单位联合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被视为“第二课堂”,协助学校教育推进学生德育。由此,我国社区教育实现了破土萌芽,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的飞跃。 1997年,上海市成立第一所服务全体居民的社区学校——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社区教育开始“独立发展”。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及《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发展社区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展社区教育的任务,被明确为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包括在校青少年),提供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特殊教育、休闲教育等多元服务的教育形式,推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而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则被视为主要任务之一。2016年,为加快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规划目标,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通过系统谋划加大社区教育发展的推进力度。 显而易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是发展社区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关键任务。如今,建设学习型大国被视为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目标内容,实现社区居民人人、时时、处处皆学,作为落实这一战略的基础,将更加依赖社区教育覆盖面和服务能力的大规模提升。总之,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社区教育理应通过高质量发展肩负起新的使命任务,促进这一战略决策的贯彻实施。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讲话清晰绘制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蓝图,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建设目标,并特别强调要通过全民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立足新时代,勇担新使命,中国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的高举高质量发展旗帜,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把握好这里的高质量发展内涵,须抓住“规范”“公平”“创新”“数字化”四个关键词。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划,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列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报告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视为首要任务,并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这一任务,并系统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与深刻内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可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是我国在新时代加快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举措。 1986年9月,上海市真如中学与附近工厂、企业、商店等26家单位联合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被视为“第二课堂”,协助学校教育推进学生德育。由...

规范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发展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搭建了政策的“四梁八柱”。特别是对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规范性要求。相关要求涉及办学定位、主体责任、归口管理、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招生宣传、办学条件、培养过程、考核评价、毕业学位、证书发放、财务收支等方方面面,为高校推动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继续教育,明确了基本要求和行动底线。规范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范的目的是保障和促进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非限制和阻碍发展。因此,高校等办学主体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系列规范管理制度,坚持立德树人,夯实办学条件,强化过程管理,全面践行依法依规办学和高质量人才培养。 公平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国家行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面向人人,服务人人,适合人人”,切实推进全国一盘棋,构建面向14亿人口的终身学习体系。无论是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无论是青少年读书活动,还是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无论是社区学习中心,还是学习型城市建设,都需要全力推进公平普惠,都需要覆盖全国城乡,覆盖所有行业企业,覆盖所有人群。不论老幼,不论贫富,不论职业,只有让所有公民都享有公平的终身学习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及配套支持服务,才是达到了“人人皆学”的发展目标,才是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才能推动“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进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在工作中贯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和全方位一体化部署,确保终身学习一个人都不能少,一个地区都不能落下。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引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城市、社区、单位和个人,落实到具体项目、工程、工作、活动中来。这就要求各地、各校、各单位必须坚持“一地一策”“一校一策”“一单位一策”,结合实际灵活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在实践中弘扬特色、创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明确奋斗目标,然后全面、准确采集信息,理性而活跃的分析思考,以改革创新的担当勇气,大胆超越陈规,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中,创新既要体现在制度建设、体系重构、体制机制变革,如推动国家及地方终身学习立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创新,建设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制度,构建国家老年大学办学服务体系等;也要体现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思政教育、教材建设、资源共享、支持服务、考试测评、质量保障、新技术应用等育人育才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数字化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教育数字化”置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之前,充分体现了数字化在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中的战略定位和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对中国来说,要建设幅员辽阔、14亿人口的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数字化是必然选择、关键利器和基础支撑。只有充分发挥好数字化在资源共享、模式创新、生态重构中的倍增器作用,才能大幅提升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建设速度与成果成效。要将数字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积极将新理念、新技术引入终身学习领域,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筑牢支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数字底座,丰富数字化资源与内容供给,创新泛在多元、智能化、体验式的学习场景与学习模式,打造现实与虚拟深度融合的终身学习新生态。 学习型社会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型组织为基本构成,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为基础,能够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特定的社会教育生活形态,是对现代社会教育体系发展状态的理论抽象理论和高度概括。学习型社会的本质是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社会形态描述,一般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时间长度指向社会成员的一生;二是参与度指向社会成员普遍参与;三是价值取向指向实现个人能力最大化。 自从1968年美国学者哈钦斯提出“学习社会”这一概念以来,学习型社会建设长期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重视和推崇,成为一项重要的全球性教育政策选择。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学习型社会建设,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均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进一步为新时代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迈向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规范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发展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搭建了政策的“四梁八柱”。特别是对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规范性要求。相关要求涉及办学定位、主体责任、归口管理、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招生宣传、办学条件、培养过程、考核评价、毕业学位、证书发放、财务收支等方方面面,为高校推动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继续教育,明确了基本要求和行动底线。规范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范的目的是保障和促进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非限制和阻碍发展。因此,高校等办学主体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系列规范管理制度,坚持立德树人,夯实办学条件,强化过程管理,全面践行依法依规办学和高质量人才培养。 公平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国家行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面向人人,服务人人,适合...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重要历史时刻,从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出发,推动实现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全面增强的重大举措,也是教育系统及全社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完善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面向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充分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社会教育状态,全面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应该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主力军。高校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大职能,这些职能能够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中,高校应该着力发挥五大功能:一是构成功能,高校的工作特点决定了高校应该率先建成学习型组织这一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夯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石;二是示范功能,高校作为学习型组织,可以成为其他社会组织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引领和榜样;三是培育功能,高校应该加强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习型社会建设营造社会条件;四是驱动功能,高校应该通过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推广增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驱动力,推动建设工作不断走深走实;五是服务功能,高校应该主动服务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获取便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参加学习,更好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其中,高校的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高等继续教育实现的,是高校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最主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高校普遍开展类型丰富的高等继续教育,主要包括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此外,部分高校还举办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或者通过主动向社会开放学校各类学习资源、学习场所以及文化体育设施等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机会。2021年,参加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达到了1706.55万人,并有625.78万人次报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校承担了大量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任务,有效服务了学习型社会建设。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重要历史时刻,从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出发,推动实现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全面增强的重大举措,也是教育系统及全社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完善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面向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充分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社会教育状态,全面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应该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主力军。高校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大职能,这些职能能够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中,高校应该着力发挥五大功能:一是构成功能,高校的工作特点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