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 科学把握 五个重大关系 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求是网

Leo Migdal
-
理响中国 科学把握 五个重大关系 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求是网

编者按: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支撑。本文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系统阐释“五个重大关系”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深刻揭示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究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与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有益参考。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文章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这“五个重大关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直面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要害,揭示出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正从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深刻领会和正确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从国家战略上看,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成为联接三者的纽带和途径。从民生需求上看,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把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最终目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处理好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既要抓实战略举措,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又要聚焦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五个重大关系”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系列重要论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长期领导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中总结的深刻认识,是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所必须面对的一系列内外部基本关系的集中概括,是运用系统思维思考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把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五个重大关系”论述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落实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要求提供了着力点,对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教育工作、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两个核心价值追求。支撑国家战略强调的是教育强国建设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作用,满足民生需求强调的是教育强国建设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的价值。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破解人民群众各类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也就是说,教育强国建设在支撑国家战略的同时,不能忽视民生需求,而是要在不断满足民生需求的过程中有力支撑国家战略实施。 这是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明了方向。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矛盾。知识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是保存和传播人类生存与发展经验的基本手段,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基本途径;全面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个体生命成长的内在要求,在党的教育方针中表述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把握好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和素质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和能力。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开阔的视野、扎实的本领、综合的能力。正因如此,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关系,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相互统一、相互促进,有效的知识学习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则实现了知识学习的功能价值。 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体现了教育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成长的过程,对教育强国建设提出了双重要求。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人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本体要求,满足社会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建立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以社会需要倒逼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提升教育供给与社会需要的适配性。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卡脖子”问题,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完善的教育结构和体系。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兼顾培养人才与满足社会需要,实现二者的统一。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既定目标,明确提出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揭示出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深刻领会和正确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这一要求把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最终目标。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就要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这是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明了方向。学习知识是学生的本职,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才能通晓天下道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同时也要看到,全面发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必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体现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要求,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和有效性。要深刻认识到,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职能,而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就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努力让每一位人才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五个重大关系”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科学揭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规律,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整合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又与万千家庭的基本福祉紧密相连,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有效整合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二者关系,既紧扣了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凸显政治上的迫切需要,又与每个家庭的殷殷期盼、每个孩子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深深触动着人民群众的心弦。

教育与国家未来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战略属性。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政治意志与导向,推动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战略属性的特质,客观上要求教育立足于整体和全局、长远发展和未来趋势,着眼于国家战略进行谋篇布局、统筹规划。同样,教育在以人为本中行稳致远,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目的,以人民为中心是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教育人民属性的特质,本质上要求以人民对教育的深层次需求为出发点。正确处理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考虑国家发展之大计,又要重视民生发展,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促进国家发展。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系统部署,阐述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指明了教育强国的基本路径,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已步入世界中上行列,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但要进一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稳固教育这一关乎民族复兴与社会进步的基础事业,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承载着鲜明的政治使命、深厚的人民情怀与长远的战略意义,其不仅要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时还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教育资源和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迫切需求。可见,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需求,二者从根本上内在地统一于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中。一方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每一步,都应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的核心目标,精准聚焦主攻方向、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要在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一体化推进中确保教育资源的配置、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国家战略繁荣需求高度契合,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另一方面,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品质与未来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确保人民能够公正平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必须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尽管知识的学习主要归属于智育范畴,但知识学习却并非智育的唯一体现,更不应与全面发展背道而驰。相反,作为一个多维度的素养提升过程,知识学习本身即融合了审美创造、劳动教育、体育锻炼以及品德修养等诸多要素内容,构成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知识学习不应被窄化为知识点的学习,各级各类教育要摒弃“唯分数”论、“唯升学”论,要积极优化改进知识传递的方式,基于知识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五育并举”的理念下,以关联式、融通式、渗透式的思维构建起德育铸魂、智育赋能、体育强志、美育润心和劳育塑人的“五育”融合教育体系。要让知识学习成为“五育”协同发力的关键纽带,使学生在以知识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育过程中,成为具备高尚品德、扎实学识、强健体魄、审美情趣及劳动精神的新时代人才,最大化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教育要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就要紧密跟踪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全面高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型精英、技能型人才等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因此,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是评判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而培养人才则是教育积极回应社会发展需的使命担当。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教育应当明晰结构改革的战略方向,紧密贴合社会产业结构的变革态势与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精准把握改革的关键环节,强化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效能,致力于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另外,在当今世界不断变革创新的潮流中,创新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还必须注重引导受教育者学会识变、勇于应变、主动求变,让促进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成为个人职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有力推动各领域在不断创新中取得开创性成果。特别是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战略需求,教育更是要立足新质生产力视域,全面优化高素质人才培养,不断夯实社会各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基础,在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和谐互动中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而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之间正是“守正”与“创新”关系的具体体现。规范有序就是“守正”,就是要求教育工作的开展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法律法规,就是要为教育活动提供规范的基本框架和稳定的运行环境,确保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唯有在规范有序的教育框架内,才能将前沿的教育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创新的教学手段融入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紧跟时代步伐、呈现多元特色、充满创新精神;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每位受教育者共享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参与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和稳定性。而激发活力就是“创新”,就是要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工作中实现教育持续进步和创新发展。唯有将改革与创新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词,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改革创新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强化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成效、拓宽育人效能,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跃升。 编者按: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支撑。本文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系统阐释“五个重大关系”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深刻揭示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究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与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有益参考。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文章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这“五个重大关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直面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要害,揭示出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正从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深刻领会和正确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2025年5月23日,观众在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了解机械臂。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从国家战略上看,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成为联接三者的纽带和途径。从民生需求上看,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把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最终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五个重大关系”是运用普遍联系观点对教育强国建设科学规律的揭示,蕴含深刻辩证思维方法论。“五个重大关系”聚焦教育强国发展取向、育人方向、服务旨向、改革导向、路径走向在矛盾与统一中的辩证关系,构成教育强国建设的方法论基础。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本质是教育强国建设如何处理国计与民生发展取向的问题,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立场和价值追求。 教育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自有国家以来,教育是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具有明显的国家战略属性。在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中,民生与国计同样重要。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其根本取向是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民生和国计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生是最大的国计,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满足民生。离开国家的长治久安,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教育强国,如果忽视民生,则教育发展不均衡,不仅影响社会稳定,且难以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力;如果忽视国计,则教育发展不充分,国家发展所需的人才不足、科技不强,不仅影响国家安全,且难以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国计与民生相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在把握“同样重要、有机统一”的原则基础上,还要基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国际国内环境具体分析,有所侧重。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即“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这是对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路径与经验的深刻总结。

教育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国家战略属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其中教育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教育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同时,教育是民生重大关切,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答好为谁发展教育、依靠谁发展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建设教育强国,就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期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 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是建设教育强国价值追求的一体两面。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就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诉求,实现国计与民生相统一。面向未来,一方面,要把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建设教育强国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人才培养摆到更加突出位置,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另一方面,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聚焦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教育是每个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知识是本职;不学习知识,就没有办法赢得未来。

People Also Search

编者按: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支撑。本文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系统阐释“五个重大关系”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深刻揭示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究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与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有益参考。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文章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这“五个重大关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直面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要害,揭示出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正从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深刻领会和正确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从国家战略上看,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成为联接三者的纽带和途径。从民生需求上看,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把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最终目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处理好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既要抓实战略举措,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又要聚焦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编者按: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支撑。本文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系统阐释“五个重大关系”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深刻揭示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究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与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有益参考。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文章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这“五个重大关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直面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要害,揭示出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为建设教育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五个重大关系”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系列重要论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长期领导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中总结的深刻认识,是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所必须面对的一系列内外部基本关系的集中概括,是运用系统思维思考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把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五个重大关系”论述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落实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要求提供了着力点,对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教育工作、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两个核心价值追求。支撑国家战略强调的是教育强国建设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作用,满足民生需求强调的是教育强国建设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的价值。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破解人民群众各类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也就是说,教育强国建设在支撑国家战略的同时,不能忽视民生需求,而是要在不断满足民生需求的过程中有力支撑国家战略实施。 这是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明了方向。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矛盾。知识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是保存和传播人类生存与发展经验的基本手段,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基本途径;全面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个体生命成长的内在要求,在党的教育方针中表述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把握好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和素质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和能力。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开阔的视野、扎实的本领、综合的能力。正因如此,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关系,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相互统一、相互促进,有效的知识学习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则实现了知识学习的功能价值。 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体现了教育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成长的过程,对教育强国建设提出了双重要求。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人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本体要求,满足社会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建立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以社会需要倒逼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提升教育供给与社会需要的适配性。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卡脖子”问题,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完善的教育结构和体系。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兼顾培养人才与满足社会需要,实现二者的统一。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既定目标,明确提出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揭示出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深刻领会和正确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五个重大关系”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系列重要论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长期领导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中总结的深刻认识,是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所必须面对的一系列内外部基本关系的集中概括,是运用系统思维思考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把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五个重大关系”论述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落实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要求提供了着力点,对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教育工作、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两个核心价值追求。支撑国家战略强调的是教育强国建设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作用,满足民生需求强调的是教育强国建设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的价值。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破解人民群众...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这一要求把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最终目标。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就要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这是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明了方向。学习知识是学生的本职,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才能通晓天下道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同时也要看到,全面发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必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体现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要求,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和有效性。要深刻认识到,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职能,而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就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努力让每一位人才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五个重大关系”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科学揭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规律,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整合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又与万千家庭的基本福祉紧密相连,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有效整合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二者关系,既紧扣了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凸显政治上的迫切需要,又与每个家庭的殷殷期盼、每个孩子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深深触动着人民群众的心弦。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这一要求把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最终目标。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就要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这是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明了方向。学习知识是学生的本职,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才能通晓天下道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同时也要看到,全面发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必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与国家未来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战略属性。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政治意志与导向,推动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战略属性的特质,客观上要求教育立足于整体和全局、长远发展和未来趋势,着眼于国家战略进行谋篇布局、统筹规划。同样,教育在以人为本中行稳致远,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目的,以人民为中心是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教育人民属性的特质,本质上要求以人民对教育的深层次需求为出发点。正确处理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考虑国家发展之大计,又要重视民生发展,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促进国家发展。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系统部署,阐述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指明了教育强国的基本路径,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已步入世界中上行列,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但要进一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稳固教育这一关乎民族复兴与社会进步的基础事业,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承载着鲜明的政治使命、深厚的人民情怀与长远的战略意义,其不仅要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时还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教育资源和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迫切需求。可见,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需求,二者从根本上内在地统一于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中。一方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每一步,都应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的核心目标,精准聚焦主攻方向、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要在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一体化推进中确保教育资源的配置、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国家战略繁荣需求高度契合,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另一方面,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品质与未来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确保人民能够公正平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必须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尽管知识的学习主要归属于智育范畴,但知识学习却并非智育的唯一体现,更不应与全面发展背道而驰。相反,作为一个多维度的素养提升过程,知识学习本身即融合了审美创造、劳动教育、体育锻炼以及品德修养等诸多要素内容,构成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知识学习不应被窄化为知识点的学习,各级各类教育要摒弃“唯分数”论、“唯升学”论,要积极优化改进知识传递的方式,基于知识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五育并举”的理念下,以关联式、融通式、渗透式的思维构建起德育铸魂、智育赋能、体育强志、美育润心和劳育塑人的“五育”融合教育体系。要让知识学习成为“五育”协同发力的关键纽带,使学生在以知识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育过程中,成为具备高尚品德、扎实学识、强健体魄、审美情趣及劳动精神的新时代人才,最大化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教育要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就要紧密跟踪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全面高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型精英、技能型人才等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因此,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是评判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而培养人才则是教育积极回应社会发展需的使命担当。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教育应当明晰结构改革的战略方向,紧密贴合社会产业结构的变革态势与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精准把握改革的关键环节,强化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效能,致力于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另外,在当今世界不断变革创新的潮流中,创新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还必须注重引导受教育者学会识变、勇于应变、主动求变,让促进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成为个人职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有力推动各领域在不断创新中取得开创性成果。特别是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战略需求,教育更是要立足新质生产力视域,全面优化高素质人才培养,不断夯实社会各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基础,在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和谐互动中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教育与国家未来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战略属性。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政治意志与导向,推动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战略属性的特质,客观上要求教育立足于整体和全局、长远发展和未来趋势,着眼于国家战略进行谋篇布局、统筹规划。同样,教育在以人为本中行稳致远,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目的,以人民为中心是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教育人民属性的特质,本质上要求以人民对教育的深层次需求为出发点。正确处理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考虑国家发展之大计,又要重视民生发展,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促进国家发展。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系统部署,阐述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而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之间正是“守正”与“创新”关系的具体体现。规范有序就是“守正”,就是要求教育工作的开展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法律法规,就是要为教育活动提供规范的基本框架和稳定的运行环境,确保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唯有在规范有序的教育框架内,才能将前沿的教育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创新的教学手段融入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紧跟时代步伐、呈现多元特色、充满创新精神;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每位受教育者共享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参与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和稳定性。而激发活力就是“创新”,就是要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工作中实现教育持续进步和创新发展。唯有将改革与创新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词,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改革创新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强化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成效、拓宽育人效能,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跃升。 编者按: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支撑。本文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系统阐释“五个重大关系”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深刻揭示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究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与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有益参考。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文章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这“五个重大关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直面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要害,揭示出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正从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深刻领会和正确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2025年5月23日,观众在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了解机械臂。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从国家战略上看,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成为联接三者的纽带和途径。从民生需求上看,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把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最终目标。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而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之间正是“守正”与“创新”关系的具体体现。规范有序就是“守正”,就是要求教育工作的开展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法律法规,就是要为教育活动提供规范的基本框架和稳定的运行环境,确保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唯有在规范有序的教育框架内,才能将前沿的教育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创新的教学手段融入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紧跟时代步伐、呈现多元特色、充满创新精神;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每位受教育者共享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参与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和稳定性。而激发活力就是“创新”,就是要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工作中实现教育持续进步和创新发展。唯有将改革与创新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词,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改革创新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强化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成效、拓宽育人效能,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