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多元發展 回歸務實致用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第二期計畫將延續第一期計畫之核心精神,持續以成為21世紀高等技職教育新典範之終極教育目標,未來五年將以『多元學習、全球視野、永續經營、技術創新』為發展主軸,推動高教深耕各面向發展。基於本校區位優勢、周邊豐富之傳統產業與高科技產業,透過校園、雲端、企業、在地等多方協作,建構以智慧科技、智慧服務為強項的產業科技大學,並針對學生在學習上遭遇的困境及教師教學面臨之新世代教育型態的改變,縝密規劃並滾動研提調整執行策略與解決方案,持續教學創新精進,建立產學鏈結發展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與擴大公共性,以期翻轉社會對技職教育的印象,重現技職教育的價值。主要推動目標如下: 1. 教學創新精進:以適性揚才為教育理念,持續改善現有教學框架,進行「以學生為主體之教學創新」,竭力發揚高等技職教育「務實致用」之核心價值,持續進行通識教育革新、學用合一實務能力培訓、發展創新教學模式,及強化關鍵基礎能力如數位科技智慧創新能力、及外語溝通、全球視野等國際移動能力;並持續推動跨領域學習與自主學習,堆疊學生未來終身跨域學用力。執行過程並搭配校務研究進行精準學習推動,以量身訂做、客製化學習為最終發展目標。 2. 善盡社會責任:制訂「回饋社區服務,推動樂活養生理念」、「推動在地認同,實踐社會多元關懷」、「強化區域連結,推動產業創新升級」及「培育原鄉人才,注入地方創生能量」等四項重點推動策略,透過校務拓展與社會參與,學校充分運用知識、智慧、技術,扮演推動在地之原動力,積極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投入學界能量,充分發揮在地深耕精神,強化本校與區域連結合作,攜手共同成長,形成互惠互利、共贏共生之榮景。 3.
產學合作鏈結:以建立「智慧科技」與「智慧服務」雙主軸之產業大學為首要目標,彙集行政團隊、專任教師、技術人員、產學教授及志工群之力量,成為集高等教育、科技研發與服務發展三位一體之知識傳播基地,進行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鏈結鄰近工業區、科技園區與在地產業,推動產學合作與技術開發,協助企業進行永續發展;並推動創新創業,帶動城鄉發展。 4. 提升高教公共性:持續透明公開辦學資訊,多元監督學校發展;強化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助學機制,增加弱勢學生入學機會,減輕就學成本負擔;調降生師比及改善專兼任教師比例,提升教學品質,改善師資結構及教師權益保障;並建構族群友善校園,提升外籍生、原住民學生輔導成效。並透過校務研究辦公室蒐集、彚整及分析研究之各類質化與量化校務資料,瞭解本校辦學績效、學生學習成果與就業資訊等,實踐高等教育公共性。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三大補助計畫結束後,於2018年1月1日起,以五年為一期所建立的一個涵蓋高教、技職體系的整合性補助計畫。計畫稱依照各校辦學績效、學術能量、學生人數等方面進行經費審查核定。該計畫之第一部分為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多元發展;第二部分全球鏈結核定學校,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共有23校入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4校參與全校型計畫[1][2][3]。 114年(2025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定補助經費之大專院校列出如下(公、私立學校分別列示)[4] 。 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卓越研究中心,共有23校入選[4]。
高等教育深耕計劃,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在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劃三大補助計劃結束後,於2018年1月1日起,以五年為一期所建立的一個涵蓋高教、技職體系的整合性補助計劃。計劃稱依照各校辦學績效、學術能量、學生人數等方面進行經費審查核定。該計劃之第一部分為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多元發展;第二部分全球鏈結核定學校,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共有23校入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4校參與全校型計劃[1][2][3]。 114年(2025年)高等教育深耕計劃,核定補助經費之大專院校列出如下(公、私立學校分別列示)[4] 。 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卓越研究中心,共有23校入選[4]。
People Also Search
-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多元發展 回歸務實致用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 計畫架構及分項計畫 - Google Sites
-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
-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Twaea - 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平臺-首頁
- 高等教育深耕計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 (112-116 年
-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112-116年)
- PDF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112-113 年執行成果暨114-116年計畫書
- PDF 淺談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第二期計畫將延續第一期計畫之核心精神,持續以成為21世紀高等技職教育新典範之終極教育目標,未來五年將以『多元學習、全球視野、永續經營、技術創新』為發展主軸,推動高教深耕各面向發展。基於本校區位優勢、周邊豐富之傳統產業與高科技產業,透過校園、雲端、企業、在地等多方協作,建構以智慧科技、智慧服務為強項的產業科技大學,並針對學生在學習上遭遇的困境及教師教學面臨之新世代教育型態的改變,縝密規劃並滾動研提調整執行策略與解決方案,持續教學創新精進,建立產學鏈結發展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與擴大公共性,以期翻轉社會對技職教育的印象,重現技職教育的價值。主要推動目標如下: 1. 教學創新精進:以適性揚才為教育理念,持續改善現有教學框架,進行「以學生為主體之教學創新」,竭力發揚高等技職教育「務實致用」之核心價值,持續進行通識教育革新、學用合一實務能力培訓、發展創新教學模式,及強化關鍵基礎能力如數位科技智慧創新能力、及外語溝通、全球視野等國際移動能力;並持續推動跨領域學習與自主學習,堆疊學生未來終身跨域學用力。執行過程並搭配校務研究進行精準學習推動,以量身訂做、客製化學習為最終發展目標。 2. 善盡社會責任:制訂「回饋社區服務,推動樂活養生理念」、「推動在地認同,實踐社會多元關懷」、「強化區域連結,推動產業創新升級」及「培育原鄉人才,注入地方創生能量」等四項重點推動策略,透過校務拓展與社會參與,學校充分運用知識、智慧、技術,扮演推動在地之原動力,積極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投入學界能量,充分發揮在地深耕精神,強化本校與區域連結合作,攜手共同成長,形成互惠互利、共贏共生之榮景。 3.
第二期計畫將延續第一期計畫之核心精神,持續以成為21世紀高等技職教育新典範之終極教育目標,未來五年將以『多元學習、全球視野、永續經營、技術創新』為發展主軸,推動高教深耕各面向發展。基於本校區位優勢、周邊豐富之傳統產業與高科技產業,透過校園、雲端、企業、在地等多方協作,建構以智慧科技、智慧服務為強項的產業科技大學,並針對學生在學習上遭遇的困境及教師教學面臨之新世代教育型態的改變,縝密規劃並滾動研提調整執行策略與解決方案,持續教學創新精進,建立產學鏈結發展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與擴大公共性,以期翻轉社會對技職教育的印象,重現技職教育的價值。主要推動目標如下: 1. 教學創新精進:以適性揚才為教育理念,持續改善現有教學框架,進行「以學生為主體之教學創新」,竭力發揚高等技職教育「務實致用」之核心價值,持續進行通識教育革新、學用合一實務能力培訓、發展創新教學模式,及強化關鍵基礎能...
產學合作鏈結:以建立「智慧科技」與「智慧服務」雙主軸之產業大學為首要目標,彙集行政團隊、專任教師、技術人員、產學教授及志工群之力量,成為集高等教育、科技研發與服務發展三位一體之知識傳播基地,進行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鏈結鄰近工業區、科技園區與在地產業,推動產學合作與技術開發,協助企業進行永續發展;並推動創新創業,帶動城鄉發展。 4. 提升高教公共性:持續透明公開辦學資訊,多元監督學校發展;強化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助學機制,增加弱勢學生入學機會,減輕就學成本負擔;調降生師比及改善專兼任教師比例,提升教學品質,改善師資結構及教師權益保障;並建構族群友善校園,提升外籍生、原住民學生輔導成效。並透過校務研究辦公室蒐集、彚整及分析研究之各類質化與量化校務資料,瞭解本校辦學績效、學生學習成果與就業資訊等,實踐高等教育公共性。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三大補助計畫結束後,於2018年1月1日起,以五年為一期所建立的一個涵蓋高教、技職體系的整合性補助計畫。計畫稱依照各校辦學績效、學術能量、學生人數等方面進行經費審查核定。該計畫之第一部分為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多元發展;第二部分全球鏈結核定學校,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共有23校入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4校參與全校型計畫[1][2][3]。 114年(2025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定補助經費之大專院校列出如下(公、私立學校分別列示)[4] 。 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卓越研究中心,共有23校入選[4]。
產學合作鏈結:以建立「智慧科技」與「智慧服務」雙主軸之產業大學為首要目標,彙集行政團隊、專任教師、技術人員、產學教授及志工群之力量,成為集高等教育、科技研發與服務發展三位一體之知識傳播基地,進行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鏈結鄰近工業區、科技園區與在地產業,推動產學合作與技術開發,協助企業進行永續發展;並推動創新創業,帶動城鄉發展。 4. 提升高教公共性:持續透明公開辦學資訊,多元監督學校發展;強化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助學機制,增加弱勢學生入學機會,減輕就學成本負擔;調降生師比及改善專兼任教師比例,提升教學品質,改善師資結構及教師權益保障;並建構族群友善校園,提升外籍生、原住民學生輔導成效。並透過校務研究辦公室蒐集、彚整及分析研究之各類質化與量化校務資料,瞭解本校辦學績效、學生學習成果與就業資訊等,實踐高等教育公共性。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發展...
高等教育深耕計劃,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在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劃三大補助計劃結束後,於2018年1月1日起,以五年為一期所建立的一個涵蓋高教、技職體系的整合性補助計劃。計劃稱依照各校辦學績效、學術能量、學生人數等方面進行經費審查核定。該計劃之第一部分為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多元發展;第二部分全球鏈結核定學校,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共有23校入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4校參與全校型計劃[1][2][3]。 114年(2025年)高等教育深耕計劃,核定補助經費之大專院校列出如下(公、私立學校分別列示)[4] 。 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卓越研究中心,共有23校入選[4]。
高等教育深耕計劃,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在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劃三大補助計劃結束後,於2018年1月1日起,以五年為一期所建立的一個涵蓋高教、技職體系的整合性補助計劃。計劃稱依照各校辦學績效、學術能量、學生人數等方面進行經費審查核定。該計劃之第一部分為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多元發展;第二部分全球鏈結核定學校,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共有23校入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4校參與全校型計劃[1][2][3]。 114年(2025年)高等教育深耕計劃,核定補助經費之大專院校列出如下(公、私立學校分別列示)[4] 。 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卓越研究中心,共有23校入選[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