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er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Leo Migdal
-
naer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本期收錄的三篇文章,從微觀的教師輔導、中觀的課程發展,到宏觀的全球永續議題,皆展現了教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我們衷心期盼這些研究成果能為教育實務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及學術研究者帶來啟發,共同為臺灣乃至全球的教育發展貢獻心力。 第一篇為賴怡潔教師與王為國教授的〈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導入輔導實施之研究:初任教師的觀點〉,本研究深入探討初任教師導入輔導的重要環節。研究發現,初任教師普遍認為暑假的導入輔導安排恰當,開學後的共學輔導團與回流研習時間也具彈性;然而,研究也指出,校內在薪傳教師的安排與培訓上仍有改進空間,且行政相關的研習主題相對較少,此外,對於初任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建議應考量時間安排與回饋機制的適切性,這項研究為完善師資培育與輔導制度提供了寶貴建議,例如納入行政職務的導入輔導、加深與加廣回流研習主題,以及建立評鑑回饋機制。 STEAM已成為教育熱門領域,第二篇為楊淑晴教授、劉淑君博士與黃名清碩士合著之〈臺灣 STE(A)M 教育期刊論文與國科會計畫之發展回顧與評析〉,本研究透過系統性文獻回顧,勾勒出臺灣 STE(A)M 教育的發展脈絡。研究顯示,自2006年至2023年間,隨著108課綱的推動,STEM與STEAM相關研究數量持續增長,並涵蓋了科學、科技、藝術及創造力等跨學科主題。儘管STEAM概念日益興起,STEM研究依然保持較高影響力,且兩者在國科會計畫與大多數期刊中的比例接近 1:1。本研究也發現,SSCI 期刊仍偏重STEM研究,顯示學術刊物對兩者的重視程度存在差異,此研究呼籲未來應加強評估工具的標準化與驗證,並考慮更多質性研究方法,以全面理解 STE(A)M 教育的實施效果。 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已逐步融入各級學校的課程,漸成顯學,第三篇為張芳全教授所著〈優質教育對於聯合國16項永續發展目標的貢獻與差距之研究〉,探討優質教育如何在全球永續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本研究分析107個國家的資料,結果顯示優質教育對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中的16項 SDGs 貢獻顯著,其中,對SDG 3健康與福祉的影響力最高,其次依序為SDG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SDG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SDG 11永續城鄉,以及 SDG 1終結貧窮;然而,研究也發現優質教育對於保育海洋生態 (SDG 14) 與保育陸域生態 (SDG 15) 沒有明顯貢獻,這篇文章不僅量化了優質教育對全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也為各國制定教育政策提供明確的方向。 本期所有文章皆收錄在「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TERIC) ,歡迎讀者上網點閱(《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21卷第2期)。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卷1期主題「教師培育與專業發展」3/29日出版,本期委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楊深坑講座教授擔任執行主編,一共收錄以下8篇論文: l 社會脈絡分析對跨國教育借鑑之重要性:以美國師培的社會脈絡分析及其對臺灣的啟示為例 "李懿芳、江芳盛、謝易臻" l 建構社會領域領導教師專業知能三維論之探究 "黃文定、董秀蘭、李麗玲、陳麗華" 全文電子檔下載:請至「期刊專區」點選網址http://journal.naer.edu.tw/periodical.asp 1. 中文投稿字數請控制於10,000~20,000字,英文投稿則介於5000~8,000字;中文摘要500字內,英文摘要300字內,關鍵詞3~5個。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是以「開拓教育研究視野,建立教育研究指標」為宗旨的學術性期刊。自2020年16卷第1期起,全年不分主題區分四大領域徵稿,包括「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與教學」、「教育政策與制度」(含教育行政、學校行政等)與「教育心理、輔導與測評」(含:教育統計)。 本期由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領導研究所教授吳政達擔任執行主編,收錄三篇研究論文、一篇研究趨勢評論。研究論文的第一篇:《當「大學選才」遇見「高中育才」:大學多元入學考招改革的批判論述分析》(江宜芷、林子斌),探討大學多元入學政策的改革。由於十二年國教在108 學年度全面實施,配合課程綱要改革時程,大學入學政策也將於111 學年度調整,該文以本次的改革歷程作為個案,從大學端、高中端與教育團體等利益關係人,三個面向分析對改革目標的論述。 第二篇《國際卓越校長計畫(ISSPP)領導模式之研究:澳大利亞、新加坡、印尼及賽浦路斯為個案》(謝傳崇、王潔真),針對國際卓越校長計畫各時期的計畫及後續追蹤研究資料,探究國際卓越校長領導模式的意涵與發展,並分析澳大利亞、新加坡、印尼與賽浦路斯四國的模式及實踐內涵。最後一篇論文則是淡江大學潘慧玲等人所撰寫《學校準備好了嗎?國高中教育人員實施108課綱的變革準備度》,作者以問卷調查國、高中校長及教師,對所進行課綱的準備情形,其分析結果有助於後續研擬的政策。 教育的發展趨勢一直是學術研究非常重視的一環,本刊編輯會爰自今年起,新增「研究趨勢評論」專欄,針對重要教育議題,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以文獻探討方式,綜合評述該議題研究趨勢,以引領各界進一步探究取徑。本期首發的趨勢評論,由臺北市立大學退休教授張德銳所探討〈我國教師領導研究成果分析與發展方向〉。此文收錄73篇國內有關教師領導的實徵研究,並從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教師領導實施狀況、實施成效、實施困境與影響因素等五個面向,加以剖析。 本期所有文章皆收錄在「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TERIC),歡迎讀者上網點閱(期刊名與卷期:《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16卷第1期)。 親愛的讀者們,歡迎來到《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的最新一期。在當今教育景觀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見證了數據革命、領導力轉型與治理模式的革新如何交織成影響深遠的網絡。本期我們精選了三篇論文,涵蓋從國家層級的政策數據應用,到高等教育中層領導的組織動態,再到中小學校長的優勢本位領導實踐。這些研究不僅展現了臺灣教育的多元視野,更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實證借鏡,助力我們在全球挑戰中尋覓前進之道。

首先,郭晏輔、陳佩英與李哲迪的論文《「循證決策」與「數據驅動教學」概念在教育領域之實踐:以日本學力調查為例》,作者以日本的全國學力學習狀況調查(簡稱全國學調)及地方自治體調查為切入點,剖析循證決策(EBPM)與數據驅動教學(DDI)如何從評估工具轉化為政策與教學的槓桿,並為臺灣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鏡:在數據與AI蓬勃的浪潮下,如何善用本土調查,轉化為即時教學改善,而非僅停留於高風險測驗的壓力?這篇論文不僅提供有價值的實務案例討論,更呼應了全球教育治理的數據化趨勢,為臺灣未來開發教育資料庫提供寶貴啟示。 轉向高等教育治理,楊家瑜的《大學學院院長領導角色:從組織類型之觀點》則從新公共管理(NPM)思潮切入,探討臺灣大學學院的混合治理模式與院長領導現況。作者以Quinn的競爭價值框架為基,透過分層比例抽樣與叢集分析,調查國內教師樣本,發現學院組織以家族型(clan)與市場型(market)為主,院長角色則以經紀者(broker)與協調者(coordinator)最顯著。這反映了臺灣高等教育在NPM影響下,融合傳統集體治理與市場彈性的獨特脈絡。作者的發現提醒我們:NPM雖帶來去中心化紅利,但若忽略文化適應,可能放大中層的角色衝突。未來,學院實體化政策可借此調整,強化中層領導力發展,推進大學邁向永續治理。 最後,丁一顧、莊念青與賴素卿的《優勢本位領導培訓與實施對國小校長優勢本位領導力影響之研究》,以正向心理學為基,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與焦點團體訪談,檢驗優勢本位領導(SBL)培訓對38位初任國小校長的成效。結果顯示,培訓顯著提升校長在執行力、關係建立力、影響力、策略思考力及希望營造力等五個向度的領導力,尤其在關係建立與希望營造上,呼應了正向心理資本的理論。本篇論文豐富了國內SBL實證研究,以中小學校長為對象,擴展了應用範圍。在全球化與數位轉型的衝擊下,校長領導從科層式轉向優勢導向,不僅提升部屬表現,更回應了OECD強調的「正向組織」需求。對臺灣國小教育而言,這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培訓藍圖,助初任校長在少子化壓力中注入活力。 綜觀本期三篇論文,我們看到教育研究的多向脈絡:從日本的數據治理借鏡,到臺灣高等教育的領導治理,再到國小的優勢領導實踐,皆指向一個共同主題——「適應性轉型」。在NPM與數據革命的雙重驅動下,教育領導者需從證據出發、善用優勢,並在混合治理中尋求平衡。這不僅反映了全球教育趨勢,更凸顯臺灣的在地挑戰:如何在資源有限下,融合東西方元素,打造具韌性的教育生態?這些研究不僅貢獻實證,更激勵我們反省教育改革應不止於政策藍圖,更在於領導者的智慧與行動。

People Also Sear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本期收錄的三篇文章,從微觀的教師輔導、中觀的課程發展,到宏觀的全球永續議題,皆展現了教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我們衷心期盼這些研究成果能為教育實務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及學術研究者帶來啟發,共同為臺灣乃至全球的教育發展貢獻心力。 第一篇為賴怡潔教師與王為國教授的〈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導入輔導實施之研究:初任教師的觀點〉,本研究深入探討初任教師導入輔導的重要環節。研究發現,初任教師普遍認為暑假的導入輔導安排恰當,開學後的共學輔導團與回流研習時間也具彈性;然而,研究也指出,校內在薪傳教師的安排與培訓上仍有改進空間,且行政相關的研習主題相對較少,此外,對於初任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建議應考量時間安排與回饋機制的適切性,這項研究為完善師資培育與輔導制度提供了寶貴建議,例如納入行政職務的導入輔導、加深與加廣回流研習主題,以及建立評鑑回饋機制。 STEAM已成為教育熱門領域,第二篇為楊淑晴教授、劉淑君博士與黃名清碩士合著之〈臺灣 STE(A)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本期收錄的三篇文章,從微觀的教師輔導、中觀的課程發展,到宏觀的全球永續議題,皆展現了教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我們衷心期盼這些研究成果能為教育實務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及學術研究者帶來啟發,共同為臺灣乃至全球的教育發展貢獻心力。 第一篇為賴怡潔教師與王為國教授的〈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導入輔導實施之研究:初任教師的觀點〉,本研究深入探討初任教師導入輔導的重要環節。研究發現,初任教師普遍認為暑假的導入輔導安排恰當,開學後的共學輔導團與回流研習時間也具彈性;然而,研究也指出,校內在薪傳教師的安排與培訓上仍有改進空間,且行政相關的研習主題相對較少,此外,對於初任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建議應考量時間安排與回饋機制的適切性,這項研究為完善師資培育與輔導制度提供了寶貴建議,例如納入行政職務的導入輔導、加深與加廣回流研習...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卷1期主題「教師培育與專業發展」3/29日出版,本期委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楊深坑講座教授擔任執行主編,一共收錄以下8篇論文: L 社會脈絡分析對跨國教育借鑑之重要性:以美國師培的社會脈絡分析及其對臺灣的啟示為例 "李懿芳、江芳盛、謝易臻" L 建構社會領域領導教師專業知能三維論之探究 "黃文定、董秀蘭、李麗玲、陳麗華" 全文電子檔下載:請至「期刊專區」點選網址http://journal.naer.edu.tw/periodical.asp 1. 中文投稿字數請控制於10,000~20,000字,英文投稿則介於5000~8,000字;中文摘要500字內,英文摘要300字內,關鍵詞3~5個。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卷1期主題「教師培育與專業發展」3/29日出版,本期委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楊深坑講座教授擔任執行主編,一共收錄以下8篇論文: l 社會脈絡分析對跨國教育借鑑之重要性:以美國師培的社會脈絡分析及其對臺灣的啟示為例 "李懿芳、江芳盛、謝易臻" l 建構社會領域領導教師專業知能三維論之探究 "黃文定、董秀蘭、李麗玲、陳麗華" 全文電子檔下載:請至「期刊專區」點選網址http://journal.naer.edu.tw/periodical.asp 1. 中文投稿字數請控制於10,000~20,000字,英文投稿則介於5000~8,000字;中文摘要500字內,英文摘要300字內,關鍵詞3~5個。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是以「開拓教育研究視野,建立教育研究指標」為宗旨的學術性期刊。自2020年16卷第1期起,全年不分主題區分四大領域徵稿,包括「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與教學」、「教育政策與制度」(含教育行政、學校行政等)與「教育心理、輔導與測評」(含:教育統計)。 本期由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領導研究所教授吳政達擔任執行主編,收錄三篇研究論文、一篇研究趨勢評論。研究論文的第一篇:《當「大學選才」遇見「高中育才」:大學多元入學考招改革的批判論述分析》(江宜芷、林子斌),探討大學多元入學政策的改革。由於十二年國教在108 學年度全面實施,配合課程綱要改革時程,大學入學政策也將於111 學年度調整,該文以本次的改革歷程作為個案,從大學端、高中端與教育團體等利益關係人,三個面向分析對改革目標的論述。 第二篇《國際卓越校長計畫(ISSPP)領導模式之研究:澳大利亞、新加坡、印尼及賽浦路斯為個案》(謝傳崇、王潔真),針對國際卓越校長計畫各時期的計畫及後續追蹤研究資料,探究國際卓越校長領導模式的意涵與發展,並分析澳大利亞、新加坡、印尼與賽浦路斯四國的模式及實踐內涵。最後一篇論文則是淡江大學潘慧玲等人所撰寫《學校準備好了嗎?國高中教育人員實施108課綱的變革準備度》,作者以問卷調查國、高中校長及教師,對所進行課綱的準備情形,其分析結果有助於後續研擬的政策。 教育的發展趨勢一直是學術研究非常重視的一環,本刊編輯會爰自今年起,新增「研究趨勢評論」專欄,針對重要教育議題,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以文獻探討方式,綜合評述該議題研究趨勢,以引領各界進一步探究取徑。本期首發的趨勢評論,由臺北市立大學退休教授張德銳所探討〈我國教師領導研究成果分析與發展方向〉。此文收錄73篇國內有關教師領導的實徵研究,並從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教師領導實施狀況、實施成效、實施困境與影響因素等五個面向,加以剖析。 本期所有文章皆收錄在「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TERIC),歡迎讀者上網點閱(期刊名與卷期:《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16卷第1期)。 親愛的讀者們,歡迎來到《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的最新一期。在當今教育景觀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見證了數據革命、領導力轉型與治理模式的革新如何交織成影響深遠的網絡。本期我們精選了三篇論文,涵蓋從國家層級的政策數據應用,到高等教育中層領導的組織動態,再到中小學校長的優勢本位領導實踐。這些研究不僅展現了臺灣教育的多元視野,更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實證借鏡,助力我們在全球挑戰中尋覓前進之道。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是以「開拓教育研究視野,建立教育研究指標」為宗旨的學術性期刊。自2020年16卷第1期起,全年不分主題區分四大領域徵稿,包括「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與教學」、「教育政策與制度」(含教育行政、學校行政等)與「教育心理、輔導與測評」(含:教育統計)。 本期由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領導研究所教授吳政達擔任執行主編,收錄三篇研究論文、一篇研究趨勢評論。研究論文的第一篇:《當「大學選才」遇見「高中育才」:大學多元入學考招改革的批判論述分析》(江宜芷、林子斌),探討大學多元入學政策的改革。由於十二年國教在108 學年度全面實施,配合課程綱要改革時程,大學入學政策也將於111 學年度調整,該文以本次的改革歷程作為個案,從大學端、高中端與教育團體等利益關係人,三個面向分析對改革目標的論述。 第二篇《國際卓越校長計畫(ISSPP)領導模式之研究:澳大利亞、新加坡、印尼及賽浦路...

首先,郭晏輔、陳佩英與李哲迪的論文《「循證決策」與「數據驅動教學」概念在教育領域之實踐:以日本學力調查為例》,作者以日本的全國學力學習狀況調查(簡稱全國學調)及地方自治體調查為切入點,剖析循證決策(EBPM)與數據驅動教學(DDI)如何從評估工具轉化為政策與教學的槓桿,並為臺灣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鏡:在數據與AI蓬勃的浪潮下,如何善用本土調查,轉化為即時教學改善,而非僅停留於高風險測驗的壓力?這篇論文不僅提供有價值的實務案例討論,更呼應了全球教育治理的數據化趨勢,為臺灣未來開發教育資料庫提供寶貴啟示。 轉向高等教育治理,楊家瑜的《大學學院院長領導角色:從組織類型之觀點》則從新公共管理(NPM)思潮切入,探討臺灣大學學院的混合治理模式與院長領導現況。作者以Quinn的競爭價值框架為基,透過分層比例抽樣與叢集分析,調查國內教師樣本,發現學院組織以家族型(clan)與市場型(market)為主,院長角色則以經紀者(broker)與協調者(coordinator)最顯著。這反映了臺灣高等教育在NPM影響下,融合傳統集體治理與市場彈性的獨特脈絡。作者的發現提醒我們:NPM雖帶來去中心化紅利,但若忽略文化適應,可能放大中層的角色衝突。未來,學院實體化政策可借此調整,強化中層領導力發展,推進大學邁向永續治理。 最後,丁一顧、莊念青與賴素卿的《優勢本位領導培訓與實施對國小校長優勢本位領導力影響之研究》,以正向心理學為基,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與焦點團體訪談,檢驗優勢本位領導(SBL)培訓對38位初任國小校長的成效。結果顯示,培訓顯著提升校長在執行力、關係建立力、影響力、策略思考力及希望營造力等五個向度的領導力,尤其在關係建立與希望營造上,呼應了正向心理資本的理論。本篇論文豐富了國內SBL實證研究,以中小學校長為對象,擴展了應用範圍。在全球化與數位轉型的衝擊下,校長領導從科層式轉向優勢導向,不僅提升部屬表現,更回應了OECD強調的「正向組織」需求。對臺灣國小教育而言,這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培訓藍圖,助初任校長在少子化壓力中注入活力。 綜觀本期三篇論文,我們看到教育研究的多向脈絡:從日本的數據治理借鏡,到臺灣高等教育的領導治理,再到國小的優勢領導實踐,皆指向一個共同主題——「適應性轉型」。在NPM與數據革命的雙重驅動下,教育領導者需從證據出發、善用優勢,並在混合治理中尋求平衡。這不僅反映了全球教育趨勢,更凸顯臺灣的在地挑戰:如何在資源有限下,融合東西方元素,打造具韌性的教育生態?這些研究不僅貢獻實證,更激勵我們反省教育改革應不止於政策藍圖,更在於領導者的智慧與行動。

首先,郭晏輔、陳佩英與李哲迪的論文《「循證決策」與「數據驅動教學」概念在教育領域之實踐:以日本學力調查為例》,作者以日本的全國學力學習狀況調查(簡稱全國學調)及地方自治體調查為切入點,剖析循證決策(EBPM)與數據驅動教學(DDI)如何從評估工具轉化為政策與教學的槓桿,並為臺灣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鏡:在數據與AI蓬勃的浪潮下,如何善用本土調查,轉化為即時教學改善,而非僅停留於高風險測驗的壓力?這篇論文不僅提供有價值的實務案例討論,更呼應了全球教育治理的數據化趨勢,為臺灣未來開發教育資料庫提供寶貴啟示。 轉向高等教育治理,楊家瑜的《大學學院院長領導角色:從組織類型之觀點》則從新公共管理(NPM)思潮切入,探討臺灣大學學院的混合治理模式與院長領導現況。作者以Quinn的競爭價值框架為基,透過分層比例抽樣與叢集分析,調查國內教師樣本,發現學院組織以家族型(clan)與市場型(market)為主,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