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研究院 數位素養能翻轉人生嗎 本院 E Talk 數位策展平臺最新 Podcast 邀請本院綜合規劃室蔡明學主任深入談談 數位

Leo Migdal
-
國家教育研究院 數位素養能翻轉人生嗎 本院 e talk 數位策展平臺最新 podcast 邀請本院綜合規劃室蔡明學主任深入談談 數位

因應未來數位科技趨勢並結合線上宣傳效益,本院以數位方式進行主題策展,特別規劃「E Talk數位策展平臺」,讓民眾更方便隨時上網觀看與瀏覽。為豐富各種面向策展內容,本網站提供多元的展覽資訊、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動態,以及本院重要教育政策說明與研究成果,包含有【論教育】、【訪人物】、【創趨勢】、【尋活動】、【展成果】五個專區及專屬的【特展區】等,藉由平臺呈現本院各項教育議題具深度與廣度的內涵,發揮教育智庫的影響力。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數位科技與媒體(特別是社群媒體)是訊息傳播的主要管道,因此數位素養與媒體素養常被整合看待。近期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定義數位素養為「具備認知與科技能力來使用資訊與通訊科技以尋找、評估、創新與分享訊息的能力」(ALA, 2022),可見數位素養越來越重視思考,不僅僅只是使用涵蓋各種數位工具發展而需要的能力,還包括能夠運用其澄清問題、解決問題,評估與建構意義的高階知能。 數位素養作為重點培育的能力,各國皆不遺餘力訂定各項教學計畫。舉例來說,英國於2021年投入340萬英鎊進行線上媒體素養行動計畫,從5-7歲的兒童開始教導如何尊重與保護個人資訊,並投入各項訓練課程,以發展數位及媒體教育(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21)。瑞典於2015年出多年數位策略計劃,針對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及高中教育的課程大綱進行調整,亦成立「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資源網」,教導兒童及青少年如何辨識假訊息,以培養學生的數位及媒體資訊素養(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22)。歐盟2022年根據數位教育行動計畫(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推出指導手冊,旨在為教師及教育人員提供促進學生數位素養與面對不實訊息的學習目標、教學實踐等指引(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2)。 無論是修改課綱、推行指導手冊、發展培訓課程等,上述做法皆可見各國致力於培育下一代的數位素養。問題是,只有年輕一代需要數位素養嗎?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現在數位科技不僅用於新聞,娛樂和通訊,還用於許多重要的服務,例如醫療保健、社會服務、就業市場等。這些線上服務可以使人們更輕鬆地獲得社會福利或尋找資訊。然而,檢視國內現況,臺灣已於2018年3月正式邁入高齡國家之列,而且國發會(2022)人口推估報告指出臺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亦即是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全體的20%。近1/5人口的高齡者,若缺乏使用這些數位服務所需的技能,將是一大隱憂。 歐盟基本權利機構(European Union Agency for Fundamental Rights, FRA)警告說,數位化可能會將高齡者排除於社會之外,置其於不利地位。而且在數位化程度越高的地區,問題可能會更嚴重,因為越來越多的活動需要透過數位工具才能完成。在數位廣泛影響生活的現代,高齡者的福祉取決於其能否不受限制的行使其各項應享有的公民權利。若高齡者的數位能力與其他年齡層落差過大,則其完全融入社會將日益困難。

什麼是「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量有別於以往較不同的是什麼? 學校怎麼看這項轉變?現階段學校在課程及教學推展與推動情況如何?有哪些改變?可以舉一些不錯的案例? 學校在推動素養導向學習,就您們的觀察(可以從不同層面,包含教科書),有哪些問題與挑戰,需要大家一起繼續努力與精進? 教育部以Xplorer計畫推動高教的銜接,由彭心儀助理研究員簡介此計畫的內容,以及目前大學是否已醞釀一些可行的嘗試與作法?推動過程有哪些阻礙與困境? 108課綱另一項引發大家關注的是學習歷程檔案,這項設計有其當初的理念(先由主持人說明略述),現場如何理解與實際推動? 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普及,各世代群體參與學習和教育活動之工具及媒介除更加多元以外,該項科技尚且強化與他人即時溝通聯繫, 以及廣泛的娛樂用途,尤其於新型冠狀肺炎病毒肆虐之際,更是凸顯該項科技的重要性(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1)。

然而伴隨著該項科技發達的社會環境發展,接踵而來是資訊量之高度向上爆增,如何協助人們涵養批判和警惕態度來理解和審查訊息是否真實,透過批判性思考,分析負面抑或假訊息並獲得智慧,相關教育活動的實施,亦益顯重要(駐印尼代表處教育組,2023)。質言之,於當代社會環境共生的各世代群體更加需要數位素養與歷史智識去辨識錯誤資訊,以了解大量流動於社群媒體平臺上的資訊內容,人民亦需要透過學習與教育過程接觸多學科之批判性思考模式(駐印尼代表處教育組,2021;駐歐盟兼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2)。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下稱「教科文組織」)即提出涵育人民數位能力的七大學習與教育領域應包含有:「數位設備使用」、「數位環境中資訊處理能力」、「數位環境中交際能力」、「數位環境中學習和工作安全」、「處理新發生問題的方法」,以及「數位環境中職業導向」等面向(駐越南代表處教育組,2021)。惟就數位設備使用面向言,尚應密切關注兒少與社交媒體的相互關係。根據英國之調查指出,有高達50%以上的兒少無法區分在網際網路上流傳之真假新聞,而嚴重影響兒少身心健康(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2023年亦有相關資訊顯示,已有部分西雅圖公立學校起訴擁有抖音(TikTok)、Instagram和Snapchat的公司,並聲稱這些平臺正是造成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下降的主要力量(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23)。實際上,基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8年6月底,正式宣佈將「網路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範疇(國家衛生研究院,2023),除了有部分論者主張透過正當引導人民使用數位生態系統中的社交媒體,應能降低前述負面效果,並促使人民學習與教育效能加大以外(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亦有部分國際社會成員關注數位設備使用成癮行為、媒體素養教育和數位能力涵育策略等事項間如何加以調和的議題,並付諸行動。例如:日本香川縣於2020年4月公布實施之《香川縣網際網路暨電子遊戲成癮行為對策條例(香川県ネット・ゲーム依存症対策条例)》(下稱「香川縣網路成癮對策條例」)(プライムオンライン編集部,2021)即在調和如何涵育轄內人民數位能力的考量下,率先該國中央政府及其他地方自治團體訂定明確之數位設備使用時間限制,以及馬來西亞教育部與通訊部於今年(2024年)表示將共同商討制定兒少使用社交媒體指南文件(駐馬來西亞代表處教育組,2024)等動向,均屬之。 緣此,本文自「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多環節協作」等層次,參照前述教科文組織所提示之數位能力框架內容,整理分析國際社會上,新近以涵育人民媒體素養和數位能力為目的之中央及地方政府等公權力行使策略的動向,以供各界參酌。 伴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歐洲聯盟(下稱 「歐盟」)成員國之一的法國,根據2010年新修正《教育法》第L511-5條規定,禁止幼稚園學童、中小學學生在上課時禁用數位設備中最為普及的手機,於2018年更將禁令擴大到下課時間,而進入全法中小學生全面禁用手機時代。另一方面,義大利雖於2007年全面禁止中小學生使用手機,後續該國教育部卻基於促進學生進行數位媒體學習之目的,於2018年表達研議部分解禁的立場(駐法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 數位素養不僅是推動社會流動性的重要力量,也是減少貧困的有效工具。擁有高數位化程度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並能提升技能和自信、增加效率和生產力、提升教育表現,同時增強社交、語言能力與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數位機會的缺乏也帶來社會淘汰的風險。在臺灣,自1997年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啟動,到2021年的中小學數位精進方案,推動了臺灣在2022年PISA測驗中的優異表現。不過,數位教育的推動仍面臨家庭、教師和學校層面的困境。為讓孩子迎向數位世代,運算思維、媒體識讀及生生有平板的策略,成為培養數位核心素養的關鍵。

People Also Search

因應未來數位科技趨勢並結合線上宣傳效益,本院以數位方式進行主題策展,特別規劃「E Talk數位策展平臺」,讓民眾更方便隨時上網觀看與瀏覽。為豐富各種面向策展內容,本網站提供多元的展覽資訊、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動態,以及本院重要教育政策說明與研究成果,包含有【論教育】、【訪人物】、【創趨勢】、【尋活動】、【展成果】五個專區及專屬的【特展區】等,藉由平臺呈現本院各項教育議題具深度與廣度的內涵,發揮教育智庫的影響力。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數位科技與媒體(特別是社群媒體)是訊息傳播的主要管道,因此數位素養與媒體素養常被整合看待。近期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定義數位素養為「具備認知與科技能力來使用資訊與通訊科技以尋找、評估、創新與分享訊息的能力」(ALA, 2022),可見數位素養越來越重視思考,不僅僅只是使用涵蓋各種數位工具發展而需要的能力,還包括能夠運用其澄清問題、解決問題,評估與建構意義的高階知能。 數位素養作為重點培育的能力,各國皆不遺餘力訂定各項教學計畫。舉例來說,英國於2021年投入340萬英鎊進行線上媒體素養行動計畫,從5-7歲的兒童開始教導如何尊重與保護個人資訊,並投入各項訓練課程,以發展數位及媒體教育(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21)。瑞典於2015年出多年數位策略計劃,針對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及高中教育的課程大綱進行調整,亦成立「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資源網」,教導兒童及青少年如何辨識假訊息,以培養學生的數位及媒體資訊素養(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22)。歐盟2022年根據數位教育行動計畫(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因應未來數位科技趨勢並結合線上宣傳效益,本院以數位方式進行主題策展,特別規劃「E Talk數位策展平臺」,讓民眾更方便隨時上網觀看與瀏覽。為豐富各種面向策展內容,本網站提供多元的展覽資訊、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動態,以及本院重要教育政策說明與研究成果,包含有【論教育】、【訪人物】、【創趨勢】、【尋活動】、【展成果】五個專區及專屬的【特展區】等,藉由平臺呈現本院各項教育議題具深度與廣度的內涵,發揮教育智庫的影響力。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數位科技與媒體(特別是社群媒體)是訊息傳播的主要管道,因此數位素養與媒體素養常被整合看待。近期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定義數位素養為「具備認知與科技能力來使用資訊與通訊科技以尋找、評估、創新與分享訊息的能力」(ALA, 2022),可見數位素養越來越重視思考,不僅僅只是使用涵蓋各種數位工具發展而需要的能...

什麼是「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量有別於以往較不同的是什麼? 學校怎麼看這項轉變?現階段學校在課程及教學推展與推動情況如何?有哪些改變?可以舉一些不錯的案例? 學校在推動素養導向學習,就您們的觀察(可以從不同層面,包含教科書),有哪些問題與挑戰,需要大家一起繼續努力與精進? 教育部以Xplorer計畫推動高教的銜接,由彭心儀助理研究員簡介此計畫的內容,以及目前大學是否已醞釀一些可行的嘗試與作法?推動過程有哪些阻礙與困境? 108課綱另一項引發大家關注的是學習歷程檔案,這項設計有其當初的理念(先由主持人說明略述),現場如何理解與實際推動? 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普及,各世代群體參與學習和教育活動之工具及媒介除更加多元以外,該項科技尚且強化與他人即時溝通聯繫, 以及廣泛的娛樂用途,尤其於新型冠狀肺炎病毒肆虐之際,更是凸顯該項科技的重要性(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1)。

什麼是「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量有別於以往較不同的是什麼? 學校怎麼看這項轉變?現階段學校在課程及教學推展與推動情況如何?有哪些改變?可以舉一些不錯的案例? 學校在推動素養導向學習,就您們的觀察(可以從不同層面,包含教科書),有哪些問題與挑戰,需要大家一起繼續努力與精進? 教育部以Xplorer計畫推動高教的銜接,由彭心儀助理研究員簡介此計畫的內容,以及目前大學是否已醞釀一些可行的嘗試與作法?推動過程有哪些阻礙與困境? 108課綱另一項引發大家關注的是學習歷程檔案,這項設計有其當初的理念(先由主持人說明略述),現場如何理解與實際推動? 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普及,各世代群體參與學習和教育活動之工具及媒介除更加多元以外,該項科技尚且強化與他人即時溝通聯繫, 以及廣泛的娛樂用途,尤其於新型冠狀肺炎病毒肆虐之際,更是凸顯該項科技的重要性(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1)。

然而伴隨著該項科技發達的社會環境發展,接踵而來是資訊量之高度向上爆增,如何協助人們涵養批判和警惕態度來理解和審查訊息是否真實,透過批判性思考,分析負面抑或假訊息並獲得智慧,相關教育活動的實施,亦益顯重要(駐印尼代表處教育組,2023)。質言之,於當代社會環境共生的各世代群體更加需要數位素養與歷史智識去辨識錯誤資訊,以了解大量流動於社群媒體平臺上的資訊內容,人民亦需要透過學習與教育過程接觸多學科之批判性思考模式(駐印尼代表處教育組,2021;駐歐盟兼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2)。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下稱「教科文組織」)即提出涵育人民數位能力的七大學習與教育領域應包含有:「數位設備使用」、「數位環境中資訊處理能力」、「數位環境中交際能力」、「數位環境中學習和工作安全」、「處理新發生問題的方法」,以及「數位環境中職業導向」等面向(駐越南代表處教育組,2021)。惟就數位設備使用面向言,尚應密切關注兒少與社交媒體的相互關係。根據英國之調查指出,有高達50%以上的兒少無法區分在網際網路上流傳之真假新聞,而嚴重影響兒少身心健康(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2023年亦有相關資訊顯示,已有部分西雅圖公立學校起訴擁有抖音(TikTok)、Instagram和Snapchat的公司,並聲稱這些平臺正是造成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下降的主要力量(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23)。實際上,基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8年6月底,正式宣佈將「網路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範疇(國家衛生研究院,2023),除了有部分論者主張透過正當引導人民使用數位生態系統中的社交媒體,應能降低前述負面效果,並促使人民學習與教育效能加大以外(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亦有部分國際社會成員關注數位設備使用成癮行為、媒體素養教育和數位能力涵育策略等事項間如何加以調和的議題,並付諸行動。例如:日本香川縣於2020年4月公布實施之《香川縣網際網路暨電子遊戲成癮行為對策條例(香川県ネット・ゲーム依存症対策条例)》(下稱「香川縣網路成癮對策條例」)(プライムオンライン編集部,2021)即在調和如何涵育轄內人民數位能力的考量下,率先該國中央政府及其他地方自治團體訂定明確之數位設備使用時間限制,以及馬來西亞教育部與通訊部於今年(2024年)表示將共同商討制定兒少使用社交媒體指南文件(駐馬來西亞代表處教育組,2024)等動向,均屬之。 緣此,本文自「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多環節協作」等層次,參照前述教科文組織所提示之數位能力框架內容,整理分析國際社會上,新近以涵育人民媒體素養和數位能力為目的之中央及地方政府等公權力行使策略的動向,以供各界參酌。

然而伴隨著該項科技發達的社會環境發展,接踵而來是資訊量之高度向上爆增,如何協助人們涵養批判和警惕態度來理解和審查訊息是否真實,透過批判性思考,分析負面抑或假訊息並獲得智慧,相關教育活動的實施,亦益顯重要(駐印尼代表處教育組,2023)。質言之,於當代社會環境共生的各世代群體更加需要數位素養與歷史智識去辨識錯誤資訊,以了解大量流動於社群媒體平臺上的資訊內容,人民亦需要透過學習與教育過程接觸多學科之批判性思考模式(駐印尼代表處教育組,2021;駐歐盟兼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2)。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下稱「教科文組織」)即提出涵育人民數位能力的七大學習與教育領域應包含有:「數位設備使用」、「數位環境中資訊處理能力」、「數位環境中交際能力」、「數位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