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趨勢 國家教育研究院數位策展平臺e Talk 國家教育研究院數位策展平臺
因應未來數位科技趨勢並結合線上宣傳效益,本院以數位方式進行主題策展,特別規劃「E Talk數位策展平臺」,讓民眾更方便隨時上網觀看與瀏覽。為豐富各種面向策展內容,本網站提供多元的展覽資訊、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動態,以及本院重要教育政策說明與研究成果,包含有【論教育】、【訪人物】、【創趨勢】、【尋活動】、【展成果】五個專區及專屬的【特展區】等,藉由平臺呈現本院各項教育議題具深度與廣度的內涵,發揮教育智庫的影響力。 未來與國人競爭就業機會的最大威脅,恐怕既非移民亦非貿易,而是正在快速發展中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革命;牛津大學、麥肯錫與普華永道的研究人員預測,在未來20年內,將有高達50%的工作將可能被AI取代。而事實上,自2000年以來,美國已有超過500萬份的工廠工作因自動化而消失,因此未來由AI取代人類既有工作的現象,將是必須面臨的必然趨勢(關鍵評論,2017)。 雖未來隨著科技發展,亦將會產生新的就業機會,然未能確認其與既有職缺的消長關係。因此,藉由學習技術素養,瞭解如何使用科技、機器人與數位素養,藉以解讀「數據海洋」以及人文素養(humanics;包括創新、解讀肢體語言、團隊合作、全球化或文化靈敏度等),方能透過經驗學習(experiential education)與終身學習(experiential and lifelong learning)之不斷累積,培養出機器無可取代的關鍵能力(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8)。 因此,在產業快速發展之際,就業者必須自發進行終身學習,且具備跨學科思維與行動,並應擁有更為良好的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專業知能(Ingenics, 2014)。然而,科技進步的齒輪不會停止,高等教育如何因應AI所帶來的衝擊,並將其轉化為增能利器,已然成為諸多先進國家共同關切的議題。據此,以下將整理相關之國際政策趨勢與具體作法,以提供我國未來政策規劃之參考。 以往大學或研究機構的敘薪福利通常僅能比照公家機關,相對於科技產業財團所提供的全面性工作暨安家福利而言,幾乎是無法相提並論。因此,德國參議院(Bundesrat)決議公立機構應在薪資設計上獲得更多的彈性,以此概念為規劃基礎的「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eutsche Forschungszentrum für Künstliche Intelligenz, DFKI)乃因此應運而生;就其長期效益而言,將能為AI教授職位提供更多資金,未來亦當能藉此使全德國之AI研究同獲其益(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 此外,德國其他大型的重點研究機構(諸如Fraunhofer、Max Planck、Leibniz與Helmholtz等),亦可排除適用德國有關「同級人員同級工資費率」之規定,使研究人員免受與聯邦公務員薪資規範的限制。雖然這些科學家們大部分以公部門的挹注經費進行研究,然而這些研究所卻能提高薪資以吸引各界爭相延攬的尖端科學家。以DFKI為例,其雖早於1988年成立,然AI的發展趨勢則在過去幾年來才快速發展,故當前的彈性薪資作法也令DFKI獲益頗多(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
核心素養要怎麼教?108課綱提出符合世界教育潮流且具前瞻性的核心素養概念,這與以傳統強調知識的教學差異甚大,教學人員要如何在教育現場教導或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本文以問題解決能力為例,結合問題解決與評量即學習發展一套教學模組、建立教學方案,讓教學人員能參考或直接使用,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習得核心素養,成為終身的學習者。 臺灣近年來推動「生生用平板」即是在促進學生數位學習的能力,翻轉教育。但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推手正是學校校長。校長透過數位學習領導,讓學生學習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與需求進行調整,藉以提升學生學習效能。但校長的數位領導該進行哪些方向?藉由教育部中小學校長數位學習領導告訴您。 開放民間教科書以來,各家版本教科書皆致力於開發教材,在追求內容正確的同時,也致力發展各自的特色。尤其到了每年學校選書的時刻,教師們須針對各版本教科書逐一檢視,評估適合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用的書籍。常見的考量點包含內容難易度、課程銜接度、可實踐程度等。然而,有沒有其他方式能夠以具體數值呈現版本間的不同?又或者,有沒有方式可以讓我們全面性的描繪各版本特色,又同時可以細部的檢閱箇中差異? 本文探討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性,特別聚焦於臺灣小學生自殺通報數五年內暴增十倍的現象,並對比國際應對措施。各國包括英國、美國、越南和德國等,透過政策如心理健康支援團隊、幸福學校模式、增加專業人員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善用政府資源、課程設計及非營利組織的協助,建立支持學生的全方位措施。臺灣可借鑒國際經驗,推動政策,打造「健康臺灣」。 本文探討各國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策略與趨勢,並突顯出數位時代下媒體素養教育對於學生與社會的重要性。回顧了包括美國、挪威、瑞典、德國等國家制定的媒體素養政策及課程設計,從政策白皮書的制定、課程融入、師資培育到教育中心成立,呈現多元策略應對網路錯假訊息、社交媒體成癮等挑戰。教育部近期公布的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也重視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與資訊素養,惟對心理健康議題著墨較少,未來可考量加強相關行動方案。 我國教育部從2008年發布《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起,陸續推行多項政策,如2014年的《行動學習推動計畫》、2016年的《資訊教育總藍圖》以及2021年通過的《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等。這些政策旨在養成學生創新實作和自主學習的數位公民素養,同時支援教師發展並善用深度學習等教學策略。另外,政府致力於建置基礎硬體設施以及充實資訊平台,以深化中小學的數位學習發展。透過公私協力和部會合作,多元的數位元素和功能被納入教育領域。這些元素和功能被應用於開發各個學科領域的課程和非典型課程,旨在建立更為優質的數位學習資源內容。在這些教育政策中,對於「教科書數位化」的具體規劃仍然相對不足,有待進一步的政策制定和實施。然而,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科技的快速發展,韓國已經宣布推行以數位為基礎的教育革新計劃,不僅旨在將傳統書面教材轉變為數位教材,還將融入先進的科技功能,例如AI家教、元宇宙和聊天機器人(例如ChatGPT),以創建所謂的「AI數位教科書」(駐韓國辦事處教育組,2023a)。本文收集了目前日本、韓國、歐洲和北美等國在教科書數位化、數位學習和AI教育領域的相關國際教育資訊,並對其進行歸納、整理和分類,以提供未來我國發展AI數位教科書的三個應該注意的要點供國內參考。
數位科技的運用總是被期待能解決許多問題,並且創造新的可能性,因此,對於數位教科書也有許多不同的想像。目前各國發展的教科書的數位化型態大略歸納出四種形式:第一種是以紙本教科書為主進行數位化,此基礎上添加相關多媒體,創造有利於學習的環境,以獲取教科書中的知識;第二種是在前者基礎之上,提供更進階的工具,師生可選擇不同工具進行互動性的學習;第三種是由教師在出版業者提供的版面框架下自行創造內容;第四種是跳出教科書的框架結構,從課程或課綱角度出發來設計,可能是出版業者或教師自行設計,擺脫傳統書本結構,連結不同學習材料、方法,可能較偏向教材書,而非教科書。 上述四種數位教科書發展型態類似光譜一樣,從其設計面向可稱為「電子化、擴充式、自編式、非線性」等模式。例如,法國就偏向電子化與擴充式,其目的是為了減輕學生書包重量負擔,以及促使教師發展新的教學法並且整合創新的數位教學資源的使用,讓師生於學校或家裡都可自由使用(駐法國代表處教育組,2014);美國則偏向擴充式和自編式,他們規劃K-12學校採用數位教科書,積極併購開放教育資源系統(Open Education Resources),以發展開放數位教材學習平臺或工具,顯示美國學校教育對於數位教科書快速發展之趨勢(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19);德國則偏向擴充式、自編式和非線性模式,國際教科書研究所研究員Bock(2019)則從教室中教學與學習材料出發,不僅有教科書數位化(以PDF檔為主)、數位教科書、教與學的軟體、開放教育資源等,還能提供學校管理的雲端系統,線上測驗的軟體、課堂規劃(lesson planning)等,亦能連結至課外的「軟體」應用、搜尋引擎、YouTube等。從這些界定中,她針對整合出三種類型:一是原生數位教科書(Born-digital textbooks);二是學校雲端中的教科書(textbooks in school clouds),三是教科書即應用程式或線上平台。以我國目前既有政策的基礎上,AI數位教科書未來應可朝向上述的第二種或第三種型態發展。 AI科技事實上已經慢慢地踏進我們生活之中,服務我們、也便利了我們的生活。然而,AI科技如同兩面刃(Hwang & Chen,2023;Hwang, Xie, Wah, & Gašević,2020;黃國禎,2021;劉湘瑤等,2021),將它帶入教學實務中,不僅可以幫助K-12學生的學習,而且當學生向ChatGPT詢問課堂相關教學實務時,它可以提供很多好的想法和主意。例如,它可以針對文章中的語法、詞彙和句子結構提供建議、對作文提供回饋、提供想法、可與人進行辯論和討論、產出各種測驗和評量、幫忙修訂文章等等(駐法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23b;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22)。但是,它確實也帶來許多的爭議,例如,學生可能使用它來舞弊、竄改文章、竊取想法(駐休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23a)。因此,如果要發展AI數位教科書,制定AI科技的使用規範以及在數位教科書內的使用範圍是重要的且需要的。 第一個公布發展AI數位教科書的韓國就制定協助人類成長的AI倫理原則,韓國教育部企劃調整室長吳錫煥表示,爲了教育界AI的開發和安全使用能夠找到平衡點,應與教育界和產業界進行溝通和合作,因而提出《教育領域人工智慧倫理原則》。而且,他強調,AI科技雖然能引發人類成長的潛在能力以及保障學習者的主體性和多樣性,但是仍應尊重教師教學專業、維持和鞏固親師生關係、保障教育機會的均等和公正和加強學習共同體的團結合作,並且要增進社會公益、保障親師生的安全、保障數據的公開和解釋以及確保數據的適用和隱私(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另外,日本文部科學省研議學校應訂定該種軟體的使用方針,預定2023年底必須提出注意重點,亦要檢討如何規範對話型AI軟體的運用(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23a)。其次,歐洲執委會在2022年10月25日發布AI科技使用的指導方針,建議如何使用這些技術,讓教學符合每個學生的能力,或為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準備個別化教學(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2)。並且發佈《人工智慧法》的制定是促進人工智慧的卓越和信任,其法律架構旨在為人工智慧開發人員、部署人員和用戶提供關於人工智慧特定用途的明確要求和義務。 策展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透過選定某項重要的主題,將資料彙整挑選並呈現精心設計的內容,提供給大眾瞭解。 為能豐富各種面向的策展內容,本院臺北院區181號1樓原為舉辦各項活動策展之場地,每半年進行例行性的主題策展,分別由六個研究中心輪流展覽其研究成果。因應數位科技趨勢並結合線上宣傳效益,主題策展改以數位方式進行,特別建置「E Talk數位策展平臺」,已於2024年1月28日上架,讓學術研究者、親師生與一般民眾,方便隨時上網觀看與瀏覽。
E Talk數位平臺提供多元的展覽資訊、世界各國教育發展動態,以及本院重要教育政策說明與研究成果,包含有【論教育】、【訪人物】、【創趨勢】、【尋活動】、【展成果】五個專區及專屬的【特展區】等,藉由平臺呈現本院各項具深度與廣度的教育議題,發揮教育智庫的影響力。 目前【論教育】展出有三大主題,分別是「素養學習是什麼?如何因應新世代的學習?」、「校長您準備好了嗎?教育領導人才培訓課程革新」與「我國實驗教育的發展現況與推動策略」,每一場除了邀請專家學者外,還有第一線的教學現場教師進行深入討論,例如在「素養學習」主題裡,探討什麼是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剖析現今學校在推動素養導向學習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以及如何與高教銜接。未來將每四個月推出全新的主題。 【訪人物】顧名思義是人物的專訪,近年來Podcast(播客)成為民眾熱門喜愛收聽的方式,在本網站裡目前規劃六集,包括「創新教學怎麼做?專業對策讓教學有一套!」、「華語文教學的魔法寶典」、「爸爸媽媽如何在家教『素養』?」、「打造屬於部落的幼兒照護體系」、「掌握語言的秘密!如何利用英語教學詞表提升語言學習效果?」、「核心素養怎麼評?」等,由本院研究人員或搭配現場教師一同錄製,介紹研究計畫成果與專書,未來也陸續呈現新的訪談議題。 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許多國家透過課程或政策幫助未來國民應對多變且具挑戰的世界。故本文希冀藉由綜整國際組織資料與各國相關政策,歸納我國推動社會情緒學習政策方案的啟示。 在數位化時代、人工智慧趨勢與後疫情時代的推進之下,數位工具的使用不僅促進教與學的成效與品質,亦為現代的世界公民與中小學學生帶來機會與挑戰。然而,長期使用手機可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而過度依賴社交媒體則可能引發負面效應(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24)。包含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網路成癮、網路霸凌,網路遊戲成癮等,因此培養未來國民的社會情緒知能更顯其重要性。 心理健康議題持續受到各國重視,特別在疫情後,心理健康與福祉已成為學校教育推動的重要挑戰,這些挑戰包含專業人力資源的不足、城鄉差異以及教職員工的心理健康與倦怠問題(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3)。除了個人層次的心理健康議題外,也應從建立正向友善校園氛圍開始,針對全校教職員與學生進行全面性的滲透。完善全校性的初級預防措施,有助於有效降低校園霸凌、拒學等事件的發生。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2019年提出學習羅盤(Learning Compass)概念,學習者需要面臨未來多變社會環境,更需要培養的在此環境下轉化性的素養(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同樣的,在教師教學羅盤(teaching compass)指出需要關注教師知識、技能以及態度與情意等的發展,支持幸福感並建構友善教育環境(OECD, 2019)。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2020年「Rethinking Learning: A Review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for Education Systems」指出社會情緒學習政策推動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目標四優質教育,細項目標七。本文件指出社會情緒學習技能的實證研究結果,情緒與社會互動的經驗對學習有重大影響,同時情緒調節和專注力的培養可以有益學習成效,並促進正向氛圍與利社會的行為。引入社會情緒學習方案與課程不僅能提高學術成就,進而培養同理心與社會關懷,促進和平與可持續的社會發展(Chatterjee and Duraiappah, 2020)。 近年來數位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校園也須因應數位科技進行校園數位化改革,現階段推動數位學習已成教育轉型的關鍵。本場次由本院蔡明學... 臺北市志清國小為一所Apple認證傑出學校,也是全臺第一所獲得認證的公立學校。志清國小自2013年開始推動教學數位化,長期推... 均一教育平臺致力於打造免費線上學校,提供中小學學生個性化學習經驗,從而落實教育平權。在本場演講中,均一教育基金會呂冠緯董事長... 「數位學習領導指引」如何運用在中小學呢?新北市永福國小蔡明貴校長分享如何將生成式AI應用在學校行政減量中,並且邀請校內教師從...
謝佩蓉副研究員擅長挖掘文本帶來的思辨可能,讓提問不再停留在「有沒有看懂」,而是「能不能提出值得探問的問題」。謝副研究員的分享...
People Also Search
- E Talk | 國家教育研究院數位策展平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E Talk數位策展平臺」正式上線啦! ... | Facebook
- 創趨勢 | 國家教育研究院數位策展平臺E Talk - NAER
- 創趨勢 | 國家教育研究院數位策展平臺E Talk | 國家教育研究院數位策展平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 第241期 - 「E Talk數位策展平臺」讓你隨時掌握教育趨勢!
- PDF E Talk 數位策展平臺 - teric.naer.edu.tw
- 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 【活動紀要】「E Talk數位策展平臺」讓你隨時掌握教育趨勢!
- E Talk | 國家教育研究院數位策展平臺 - NAER
因應未來數位科技趨勢並結合線上宣傳效益,本院以數位方式進行主題策展,特別規劃「E Talk數位策展平臺」,讓民眾更方便隨時上網觀看與瀏覽。為豐富各種面向策展內容,本網站提供多元的展覽資訊、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動態,以及本院重要教育政策說明與研究成果,包含有【論教育】、【訪人物】、【創趨勢】、【尋活動】、【展成果】五個專區及專屬的【特展區】等,藉由平臺呈現本院各項教育議題具深度與廣度的內涵,發揮教育智庫的影響力。 未來與國人競爭就業機會的最大威脅,恐怕既非移民亦非貿易,而是正在快速發展中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革命;牛津大學、麥肯錫與普華永道的研究人員預測,在未來20年內,將有高達50%的工作將可能被AI取代。而事實上,自2000年以來,美國已有超過500萬份的工廠工作因自動化而消失,因此未來由AI取代人類既有工作的現象,將是必須面臨的必然趨勢(關鍵評論,2017)。 雖未來隨著科技發展,亦將會產生新的就業機會,然未能確認其與既有職缺的消長關係。因此,藉由學習技術素養,瞭解如何使用科技、機器人與數位素養,藉以解讀「數據海洋」以及人文素養(humanics;包括創新、解讀肢體語言、團隊合作、全球化或文化靈敏度等),方能透過經驗學習(experiential Education)與終身學習(experiential And Lifelong Learning)之不斷累積,培養出機器無可取代的關鍵能力(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8)。
因應未來數位科技趨勢並結合線上宣傳效益,本院以數位方式進行主題策展,特別規劃「E Talk數位策展平臺」,讓民眾更方便隨時上網觀看與瀏覽。為豐富各種面向策展內容,本網站提供多元的展覽資訊、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動態,以及本院重要教育政策說明與研究成果,包含有【論教育】、【訪人物】、【創趨勢】、【尋活動】、【展成果】五個專區及專屬的【特展區】等,藉由平臺呈現本院各項教育議題具深度與廣度的內涵,發揮教育智庫的影響力。 未來與國人競爭就業機會的最大威脅,恐怕既非移民亦非貿易,而是正在快速發展中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革命;牛津大學、麥肯錫與普華永道的研究人員預測,在未來20年內,將有高達50%的工作將可能被AI取代。而事實上,自2000年以來,美國已有超過500萬份的工廠工作因自動化而消失,因此未來由AI取代人類既有工作的現象,將是必須面臨的必然趨勢(關鍵...
核心素養要怎麼教?108課綱提出符合世界教育潮流且具前瞻性的核心素養概念,這與以傳統強調知識的教學差異甚大,教學人員要如何在教育現場教導或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本文以問題解決能力為例,結合問題解決與評量即學習發展一套教學模組、建立教學方案,讓教學人員能參考或直接使用,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習得核心素養,成為終身的學習者。 臺灣近年來推動「生生用平板」即是在促進學生數位學習的能力,翻轉教育。但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推手正是學校校長。校長透過數位學習領導,讓學生學習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與需求進行調整,藉以提升學生學習效能。但校長的數位領導該進行哪些方向?藉由教育部中小學校長數位學習領導告訴您。 開放民間教科書以來,各家版本教科書皆致力於開發教材,在追求內容正確的同時,也致力發展各自的特色。尤其到了每年學校選書的時刻,教師們須針對各版本教科書逐一檢視,評估適合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用的書籍。常見的考量點包含內容難易度、課程銜接度、可實踐程度等。然而,有沒有其他方式能夠以具體數值呈現版本間的不同?又或者,有沒有方式可以讓我們全面性的描繪各版本特色,又同時可以細部的檢閱箇中差異? 本文探討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性,特別聚焦於臺灣小學生自殺通報數五年內暴增十倍的現象,並對比國際應對措施。各國包括英國、美國、越南和德國等,透過政策如心理健康支援團隊、幸福學校模式、增加專業人員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善用政府資源、課程設計及非營利組織的協助,建立支持學生的全方位措施。臺灣可借鑒國際經驗,推動政策,打造「健康臺灣」。 本文探討各國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策略與趨勢,並突顯出數位時代下媒體素養教育對於學生與社會的重要性。回顧了包括美國、挪威、瑞典、德國等國家制定的媒體素養政策及課程設計,從政策白皮書的制定、課程融入、師資培育到教育中心成立,呈現多元策略應對網路錯假訊息、社交媒體成癮等挑戰。教育部近期公布的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也重視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與資訊素養,惟對心理健康議題著墨較少,未來可考量加強相關行動方案。 我國教育部從2008年發布《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起,陸續推行多項政策,如2014年的《行動學習推動計畫》、2016年的《資訊教育總藍圖》以及2021年通過的《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等。這些政策旨在養成學生創新實作和自主學習的數位公民素養,同時支援教師發展並善用深度學習等教學策略。另外,政府致力於建置基礎硬體設施以及充實資訊平台,以深化中小學的數位學習發展。透過公私協力和部會合作,多元的數位元素和功能被納入教育領域。這些元素和功能被應用於開發各個學科領域的課程和非典型課程,旨在建立更為優質的數位學習資源內容。在這些教育政策中,對於「教科書數位化」的具體規劃仍然相對不足,有待進一步的政策制定和實施。然而,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科技的快速發展,韓國已經宣布推行以數位為基礎的教育革新計劃,不僅旨在將傳統書面教材轉變為數位教材,還將融入先進的科技功能,例如AI家教、元宇宙和聊天機器人(例如ChatGPT),以創建所謂的「AI數位教科書」(駐韓國辦事處教育組,2023a)。本文收集了目前日本、韓國、歐洲和北美等國在教科書數位化、數位學習和AI教育領域的相關國際教育資訊,並對其進行歸納、整理和分類,以提供未來我國發展AI數位教科書的三個應該注意的要點供國內參考。
核心素養要怎麼教?108課綱提出符合世界教育潮流且具前瞻性的核心素養概念,這與以傳統強調知識的教學差異甚大,教學人員要如何在教育現場教導或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本文以問題解決能力為例,結合問題解決與評量即學習發展一套教學模組、建立教學方案,讓教學人員能參考或直接使用,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習得核心素養,成為終身的學習者。 臺灣近年來推動「生生用平板」即是在促進學生數位學習的能力,翻轉教育。但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推手正是學校校長。校長透過數位學習領導,讓學生學習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與需求進行調整,藉以提升學生學習效能。但校長的數位領導該進行哪些方向?藉由教育部中小學校長數位學習領導告訴您。 開放民間教科書以來,各家版本教科書皆致力於開發教材,在追求內容正確的同時,也致力發展各自的特色。尤其到了每年學校選書的時刻,教師們須針對各版本教科書逐一檢視,評估...
數位科技的運用總是被期待能解決許多問題,並且創造新的可能性,因此,對於數位教科書也有許多不同的想像。目前各國發展的教科書的數位化型態大略歸納出四種形式:第一種是以紙本教科書為主進行數位化,此基礎上添加相關多媒體,創造有利於學習的環境,以獲取教科書中的知識;第二種是在前者基礎之上,提供更進階的工具,師生可選擇不同工具進行互動性的學習;第三種是由教師在出版業者提供的版面框架下自行創造內容;第四種是跳出教科書的框架結構,從課程或課綱角度出發來設計,可能是出版業者或教師自行設計,擺脫傳統書本結構,連結不同學習材料、方法,可能較偏向教材書,而非教科書。 上述四種數位教科書發展型態類似光譜一樣,從其設計面向可稱為「電子化、擴充式、自編式、非線性」等模式。例如,法國就偏向電子化與擴充式,其目的是為了減輕學生書包重量負擔,以及促使教師發展新的教學法並且整合創新的數位教學資源的使用,讓師生於學校或家裡都可自由使用(駐法國代表處教育組,2014);美國則偏向擴充式和自編式,他們規劃K-12學校採用數位教科書,積極併購開放教育資源系統(Open Education Resources),以發展開放數位教材學習平臺或工具,顯示美國學校教育對於數位教科書快速發展之趨勢(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19);德國則偏向擴充式、自編式和非線性模式,國際教科書研究所研究員Bock(2019)則從教室中教學與學習材料出發,不僅有教科書數位化(以PDF檔為主)、數位教科書、教與學的軟體、開放教育資源等,還能提供學校管理的雲端系統,線上測驗的軟體、課堂規劃(lesson Planning)等,亦能連結至課外的「軟體」應用、搜尋引擎、YouTube等。從這些界定中,她針對整合出三種類型:一是原生數位教科書(Born-digital Textbooks);二是學校雲端中的教科書(textbooks In School Clouds),三是教科書即應用程式或線上平台。以我國目前既有政策的基礎上,AI數位教科書未來應可朝向上述的第二種或第三種型態發展。 AI科技事實上已經慢慢地踏進我們生活之中,服務我們、也便利了我們的生活。然而,AI科技如同兩面刃(Hwang
數位科技的運用總是被期待能解決許多問題,並且創造新的可能性,因此,對於數位教科書也有許多不同的想像。目前各國發展的教科書的數位化型態大略歸納出四種形式:第一種是以紙本教科書為主進行數位化,此基礎上添加相關多媒體,創造有利於學習的環境,以獲取教科書中的知識;第二種是在前者基礎之上,提供更進階的工具,師生可選擇不同工具進行互動性的學習;第三種是由教師在出版業者提供的版面框架下自行創造內容;第四種是跳出教科書的框架結構,從課程或課綱角度出發來設計,可能是出版業者或教師自行設計,擺脫傳統書本結構,連結不同學習材料、方法,可能較偏向教材書,而非教科書。 上述四種數位教科書發展型態類似光譜一樣,從其設計面向可稱為「電子化、擴充式、自編式、非線性」等模式。例如,法國就偏向電子化與擴充式,其目的是為了減輕學生書包重量負擔,以及促使教師發展新的教學法並且整合創新的數位教學資源的使用,讓師生於學校或家裡都可自...
E Talk數位平臺提供多元的展覽資訊、世界各國教育發展動態,以及本院重要教育政策說明與研究成果,包含有【論教育】、【訪人物】、【創趨勢】、【尋活動】、【展成果】五個專區及專屬的【特展區】等,藉由平臺呈現本院各項具深度與廣度的教育議題,發揮教育智庫的影響力。 目前【論教育】展出有三大主題,分別是「素養學習是什麼?如何因應新世代的學習?」、「校長您準備好了嗎?教育領導人才培訓課程革新」與「我國實驗教育的發展現況與推動策略」,每一場除了邀請專家學者外,還有第一線的教學現場教師進行深入討論,例如在「素養學習」主題裡,探討什麼是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剖析現今學校在推動素養導向學習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以及如何與高教銜接。未來將每四個月推出全新的主題。 【訪人物】顧名思義是人物的專訪,近年來Podcast(播客)成為民眾熱門喜愛收聽的方式,在本網站裡目前規劃六集,包括「創新教學怎麼做?專業對策讓教學有一套!」、「華語文教學的魔法寶典」、「爸爸媽媽如何在家教『素養』?」、「打造屬於部落的幼兒照護體系」、「掌握語言的秘密!如何利用英語教學詞表提升語言學習效果?」、「核心素養怎麼評?」等,由本院研究人員或搭配現場教師一同錄製,介紹研究計畫成果與專書,未來也陸續呈現新的訪談議題。 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許多國家透過課程或政策幫助未來國民應對多變且具挑戰的世界。故本文希冀藉由綜整國際組織資料與各國相關政策,歸納我國推動社會情緒學習政策方案的啟示。 在數位化時代、人工智慧趨勢與後疫情時代的推進之下,數位工具的使用不僅促進教與學的成效與品質,亦為現代的世界公民與中小學學生帶來機會與挑戰。然而,長期使用手機可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而過度依賴社交媒體則可能引發負面效應(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24)。包含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網路成癮、網路霸凌,網路遊戲成癮等,因此培養未來國民的社會情緒知能更顯其重要性。 心理健康議題持續受到各國重視,特別在疫情後,心理健康與福祉已成為學校教育推動的重要挑戰,這些挑戰包含專業人力資源的不足、城鄉差異以及教職員工的心理健康與倦怠問題(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3)。除了個人層次的心理健康議題外,也應從建立正向友善校園氛圍開始,針對全校教職員與學生進行全面性的滲透。完善全校性的初級預防措施,有助於有效降低校園霸凌、拒學等事件的發生。
E Talk數位平臺提供多元的展覽資訊、世界各國教育發展動態,以及本院重要教育政策說明與研究成果,包含有【論教育】、【訪人物】、【創趨勢】、【尋活動】、【展成果】五個專區及專屬的【特展區】等,藉由平臺呈現本院各項具深度與廣度的教育議題,發揮教育智庫的影響力。 目前【論教育】展出有三大主題,分別是「素養學習是什麼?如何因應新世代的學習?」、「校長您準備好了嗎?教育領導人才培訓課程革新」與「我國實驗教育的發展現況與推動策略」,每一場除了邀請專家學者外,還有第一線的教學現場教師進行深入討論,例如在「素養學習」主題裡,探討什麼是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剖析現今學校在推動素養導向學習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以及如何與高教銜接。未來將每四個月推出全新的主題。 【訪人物】顧名思義是人物的專訪,近年來Podcast(播客)成為民眾熱門喜愛收聽的方式,在本網站裡目前規劃六集,包括「創新教學怎麼做?專業對策讓教學有...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2019年提出學習羅盤(Learning Compass)概念,學習者需要面臨未來多變社會環境,更需要培養的在此環境下轉化性的素養(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同樣的,在教師教學羅盤(teaching Compass)指出需要關注教師知識、技能以及態度與情意等的發展,支持幸福感並建構友善教育環境(OECD,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2019年提出學習羅盤(Learning Compass)概念,學習者需要面臨未來多變社會環境,更需要培養的在此環境下轉化性的素養(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同樣的,在教師教學羅盤(teaching compass)指出需要關注教師知識、技能以及態度與情意等的發展,支持幸福感並建構友善教育環境(OECD, 2019)。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2020年「Rethinking Learning: A Review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for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