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月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呼為「資訊週」,以依據類型的不同,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進行不同種類的展覽,以及在相關的技術院校進行技能競賽。但民國72年(1983年),主管機關中華民國經濟部在參觀日本的資訊週展覽後,認為臺灣的資訊週必須要針對不同產業與類型進行改善;加上經濟部於次年(1984年)的「資訊週」檢討會議時,有部分主管認為相關類型系列活動以「月」這個週期來命名會更好;因此,於民國74年(1985年),正式確立該系列活動為「資訊月」。 2002年起,為了要使展覽完全民營化,資訊月主辦單位進行易手,由資訊工業策進會與經濟部轉移到中華民國資訊月籌備委員會。資訊月籌備委員會是由臺北市電腦公會結合國內八大公會所籌組而成,再依照分割區的差異,由各分割區主要領導之公/協會負責展覽的承辦;目前,這項展覽主要分成臺北、臺中、台南、高雄等四區。 活動以創意為主軸,結合「科技理性」與「人文情愫」,透過實際應用於生活面的資訊科技為題材,並集合全國民眾的創意巧思,評選出當年度最具代表性之資訊產業宣傳視覺,為臺灣資訊產業宣傳與推廣,並同步預告當年資訊月已熱烈展開 。 早期在展出前,各分割區都會依照地域性質的差異,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能競賽,資訊時代以前,則是以機械技術競賽為主軸,而在進入資訊時代後,因為講求個人資訊技能,故走向更加明確,也因而設計出許多類型的比賽,如「打字競賽」、「文書處理競賽」、「程式設計競賽」。近年來,技能競賽也從原本的大眾化,轉變成挖掘潛在人才的校園化,並從個人競賽的形式,逐漸轉變成校園團體對抗賽。 民國69年2月,政府明訂每年辦理全國性資訊週宣導活動,在經濟部主導下,邀請部會及民營企業組成籌備委員會籌辦;並於同年十二月,在外貿協會松山機場展覽館首次試辦,揭開了資訊月的序幕。
「資訊週」於民國71年起,延伸至中、南部舉辦,由於每年辦理極為成功,層面不斷擴大,活動時間延長已超過三十天,為使名實相符,於民國74年更名為「資訊月」。 自民國90年起,時任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劉瑞復先生代表資訊業界八大公協會,從經濟部手中接下資訊月的棒子,擁有21年歷史的官辦資訊月活動,正式交由民間接棒,開啟了承先起後的使命。 伴隨臺灣科技發展與躍進的資訊月,不僅打破科技冰冷、生硬的刻板印象,還結合了科普教育與人文價值,舉辦「傑出資訊人才獎」及「主題海報設計選拔」,為台灣資訊產業選出明日之星,表彰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人才,讓國人更了解臺灣資訊產業的豐沛能量。 民國69年2月,政府明訂每年辦理全國性資訊週宣導活動,在經濟部主導下,邀請部會及民營企業組成籌備委員會籌辦;並於同年十二月,在外貿協會松山機場展覽館首次試辦,揭開了資訊月的序幕。 「資訊週」於民國71年起,延伸至中、南部舉辦,由於每年辦理極為成功,層面不斷擴大,活動時間延長已超過三十天,為使名實相符,於民國74年更名為「資訊月」。 自民國90年起,時任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劉瑞復先生代表資訊業界八大公協會,從經濟部接下資訊月的棒子,擁有21年歷史的官辦資訊月活動,正式交由民間接棒,開啟了承先起後的使命。
數十年來,肩負資訊化教育推手的資訊月,一直以來秉持產業突破與科技創新題材引領全國民眾,運用多面向的呈現方式,以互動體驗的方式把最新科技與ICT趨勢帶給大家;並強調體驗式行銷,掀起體驗式經濟潮流;同時結合產、官、學、研能量,舉辦全國性的資訊月選拔活動,包括傑出資訊人才獎、主題海報設計甄選,透過台北、台中、台南及高雄四地巡迴展出,為家喻戶曉的年度科技盛會。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呼為「資訊週」,以依據類型的不同,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進行不同種類的展覽,以及在相關的技術院校進行技能競賽。但民國72年(1983年),主管機關中華民國經濟部在參觀日本的資訊週展覽後,認為臺灣的資訊週必須要針對不同產業與類型進行改善;加上經濟部於次年(1984年)的「資訊週」檢討會議時,有部分主管認為相關類型系列活動以「月」這個週期來命名會更好;因此,於民國74年(1985年),正式確立該系列活動為「資訊月」。 2002年起,為了要使展覽完全民營化,資訊月主辦單位進行易手,由資訊工業策進會與經濟部轉移到中華民國資訊月籌備委員會。資訊月籌備委員會是由臺北市電腦公會結合國內八大公會所籌組而成,再依照分區的差異,由各分區主要領導之公/協會負責展覽的承辦;目前,這項展覽主要分成臺北、臺中、台南、高雄等四區。 活動以創意為主軸,結合「科技理性」與「人文情愫」,透過實際應用於生活面的資訊科技為題材,並集合全國民眾的創意巧思,評選出當年度最具代表性之資訊產業宣傳視覺,為臺灣資訊產業宣傳與推廣,並同步預告當年資訊月已熱烈展開 。 早期在展出前,各分區都會依照地域性質的差異,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能競賽,資訊時代以前,則是以機械技術競賽為主軸,而在進入資訊時代後,因為講求個人資訊技能,故走向更加明確,也因而設計出許多類型的比賽,如「打字競賽」、「文書處理競賽」、「程式設計競賽」。近年來,技能競賽也從原本的大眾化,轉變成挖掘潛在人才的校園化,並從個人競賽的形式,逐漸轉變成校園團體對抗賽。
數位科技已經成為牽引世界各國發展的重要力量,面對與科技共生的未來社會,運用數位科技提升國家與產業競爭力,是政府致力推動的科技發展政策,所有的努力都是要朝著發展「智慧國家」的方向前進。 數位科技已經成為牽引世界各國發展的重要力量,面對與科技共生的未來社會,運用數位科技提升國家與產業競爭力,是政府致力推動的科技發展政策,所有的努力都是要朝著發展「智慧國家」的方向前進。 維基百科(英語:Wikipedia,i/ˌwɪkɪˈpiːdiə/ 或 i/ˌwɪkiˈpiːdiə/)是维基媒体基金会运营的一个多语言的線上百科全書,并以创建和维护作为开放式协同合作项目,特点是自由內容、自由编辑、自由版权[3][4]。目前是全球網絡上最大且最受大眾歡迎的参考工具书[5][6][7],名列全球二十大最受歡迎的網站[8],其在搜尋引擎中排名亦較為靠前[9]。維基百科目前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營運[10][11][12]。Wikipedia是混成詞,分别取自於網站核心技術「Wiki」以及英文中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截至2023年11月,所有語言的维基百科有超过6200万篇條目,每月超过1400万次编辑(平均每秒约5.2次编辑),每月有超過20億個獨立設備訪問各個語言的維基百科網站[13]。大约26%的流量来自美国,其次是日本(5.9%)、英国(5.4%)、德国(5%)、俄罗斯(4.8%)。[14] 维基百科最早是在吉米·威爾斯與拉里·桑格兩人的合作下于2001年1月13日在網際網路上推出的網站服務,並于1月15日正式展開網路百科全書計畫[15]。其中桑格結合了維基百科網站合作核心之「Wiki」以及具有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創造出新混成詞「Wikipedia」[16][17]。在創立之初,維基百科的目標是向全人類提供自由的百科全書,並希望各地民眾能夠使用自己選擇的語言來參與編輯條目。其他書面印刷的百科全書多是由專家主導編輯,之後再由出版商印刷并加以銷售。維基百科在性質上一如其號稱般屬於可自由訪問和編輯的全球知識體,這也意味著除傳統百科全書所收錄的資訊外,維基百科也能夠收錄非學術但仍具有一定媒體關注度的動態事件。2006年《時代》雜誌所評選的時代年度風雲人物「你」中,便提到了全球上百万人於線上以協作方式促進了維基百科的快速成長,同年提及的其他重要網站還有YouTube、MySpace和Facebook[18]。 维基百科是強調Copyleft自由內容、協同編輯以及多語言版本一个的網路百科全書项目,以網際網路和Wiki技術作為媒介,已发展為一項世界性的百科全書協作計劃。项目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相關的發展事宜。維基百科由全球各地的志願者们合作编撰而成,截至2020年,整個維基百科已收錄了超過5,500萬篇條目,其中英語維基百科以超過600萬篇條目在數量上位居首位。維基百科允許訪問網站的用戶自由閱覽和修改絕大部分頁面的內容[19],整個網站的總編輯次數已超過10億次[20][21],整個維基百科有超過300種獨立運作的語言版本,且已被普遍認為是規模最大且最流行的網路百科全书[22][23][24][25][26]。根據知名的Alexa Internet其網路流量統計數字指出全世界總共有近3.65億名民眾使用維基百科,且維基百科也是全球瀏覽人數排名第13高的網站,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無商業廣告的網站[22][27][28]。根據估計,維基百科每個月便有將近2.7億的美國人民前往該網站瀏覽[29]。 由於維基百科能夠十分迅速地整理出與最近發生事件相關的資訊,並且任何人都能夠深入整理資料內容,这使得許多人也漸漸將維基百科視為一個新聞來源[30][31]。同時為方便一般學生或者瀏覽群眾能夠簡單瞭解條目的內容,維基百科中的絕大多數条目都盡可能以簡單的話語來解釋复杂的概念[32]。隨著维基百科的普及,維基新聞、維基教科書等姐妹計畫也随之应运而生。儘管維基百科在其官方政策上堅決擁護可供查證中立觀點這兩項要求,維基百科仍因任何人都能参与編輯的特性受到了社會上許多人士的批評,其中以條目的質量、資訊的準確度、呈現態度的客觀性以及無法提供一致的準確內容為多。部分人士指稱問題在於維基百科所採用的Wiki技術,他們認為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維基百科内容这种作法本身就是維基百科最大且無法改變的弊病[33],這般情況下破壞者能夠輕易在易引起爭紛的政治和宗教條目中添加虚假內容、刪除正確資訊或者任意添加偏見性内容[34]。而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斯以及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喬納森·齊特林(Jonathan Zittrain)等知識份子對於條目準確性的爭議则認為,这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他人對於維基百科的偏見[35][36][37]。為盡可能解決各界對於條目品質的質疑,維基百科也陸續提出許多相對應的方針與指引來保障文章的品質,同時希望協同編輯時能夠列出足以供他人查證、審核及確認的資料來源。但批評者也提到,維基百科上的許多資訊都是由那些崇尚流行文化等事物的民眾为编写自己喜愛的項目而成[38],這意味著許多情況下網站十分容易受到各種理由而来的人為破壞[39][40][41];批評者也同時指出,就算一些報告證實許多条目在遭到破壞後能很快被轻易恢复,但維基百科內仍包含有大量未經證實或相互矛盾的資訊[42]。不过《自然》在2005年的調查中認為,維基百科在科學文章這一領域與作為傳統百科全書代表的《大英百科全書》有著相似的精確度,但兩者在內容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嚴重缺失」[43][44]。
與傳統百科全書相比,維基百科最主要的特點為採取開放的精神。這意味著不論是擁有維基百科帳號的使用者或者是其他匿名的瀏覽者,在閱讀條目的同時也可以把自己所認為適合的內容添加於文章之中;不過在一些特別敏感或者是容易受到破壞的內容則會賦予不同程度的「保護」,藉此以暫時禁止瀏覽者對於一些文章編輯的權限[46]。不過不同語言版本的網站或多或少會修改這項政策,例如在英語維基百科中便只有註冊用戶可以創建新條目[47]。然而維基百科其條目內容並不會歸屬於創建者或者任何編輯者,同時也不會要求任何文章必須給公認的權威人士審核;相反的,編輯者對於文章的內容和架構大多必須經達成共識以作處理[48]。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呼為「資訊週」,以依據類型的不同,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進行不同種類的展覽,以及在相關的技術院校進行技能競賽。但民國72年(1983年),主管機關中華民國經濟部在參觀日本的資訊週展覽後,認為臺灣的資訊週必須要針對不同產業與類型進行改善;加上經濟部於次年(1984年)的「資訊週」檢討會議時,有部分主管認為相關類型系列活動以「月」這個週期來命名會更好;因此,於民國74年(1985年),正式確立該系列活動為「資訊月」。 2002年起,為了要使展覽完全民營化,資訊月主辦單位進行易手,由資訊工業策進會與經濟部轉移到中華民國資訊月籌備委員會。資訊月籌備委員會是由臺北市電腦公會結合國內八大公會所籌組而成,再依照分區的差異,由各分區主要領導之公/協會負責展覽的承辦;目前,這項展覽主要分成臺北、臺中、台南、高雄等四區。 活動以創意為主軸,結合「科技理性」與「人文情愫」,透過實際應用於生活面的資訊科技為題材,並集合全國民眾的創意巧思,評選出當年度最具代表性之資訊產業宣傳視覺,為臺灣資訊產業宣傳與推廣,並同步預告當年資訊月已熱烈展開 。 早期在展出前,各分區都會依照地域性質的差異,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能競賽,資訊年代以前,則是以機械技術競賽為主軸,而在進入資訊年代後,因為講求個人資訊技能,故走向更加明確,也因而設計出許多類型的比賽,如「打字競賽」、「文書處理競賽」、「程式設計競賽」。近年來,技能競賽也從原本的大眾化,轉變成挖掘潛在人才的校園化,並從個人競賽的形式,逐漸轉變成校園團體對抗賽。
今年是「資訊月」的三十歲生日,從1980年草創的「資訊週」,到穩定成長的「資訊月」,資訊產業的成果,不時地改變與成長。今年,讓我們「邁向智慧生活」,一同迎接資訊月第三十年的到來! 本頻道將提供資訊月期間,重點活動訊息與照片精華。所有活動相關資訊,請依照資訊月活動組織委員會公布之資訊為準。如有展覽相關問題,請透過電子郵件,與頻道策畫人Rico Shen進行聯繫,感謝!
People Also Search
- 資訊月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關於資訊月 | 資訊月 - itmonth.tw
- 首頁 | 資訊月
- 資訊月 - 教育百科 | 教育雲線上字典
- 伴隨臺灣科技躍進的資訊月 - itmonth.tw
- 資訊月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112資訊月成果回顧 | 資訊月
- 维基百科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頻道:2009年資訊月 - 維基新聞,自由的新聞源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呼為「資訊週」,以依據類型的不同,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進行不同種類的展覽,以及在相關的技術院校進行技能競賽。但民國72年(1983年),主管機關中華民國經濟部在參觀日本的資訊週展覽後,認為臺灣的資訊週必須要針對不同產業與類型進行改善;加上經濟部於次年(1984年)的「資訊週」檢討會議時,有部分主管認為相關類型系列活動以「月」這個週期來命名會更好;因此,於民國74年(1985年),正式確立該系列活動為「資訊月」。 2002年起,為了要使展覽完全民營化,資訊月主辦單位進行易手,由資訊工業策進會與經濟部轉移到中華民國資訊月籌備委員會。資訊月籌備委員會是由臺北市電腦公會結合國內八大公會所籌組而成,再依照分割區的差異,由各分割區主要領導之公/協會負責展覽的承辦;目前,這項展覽主要分成臺北、臺中、台南、高雄等四區。 活動以創意為主軸,結合「科技理性」與「人文情愫」,透過實際應用於生活面的資訊科技為題材,並集合全國民眾的創意巧思,評選出當年度最具代表性之資訊產業宣傳視覺,為臺灣資訊產業宣傳與推廣,並同步預告當年資訊月已熱烈展開 。 早期在展出前,各分割區都會依照地域性質的差異,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能競賽,資訊時代以前,則是以機械技術競賽為主軸,而在進入資訊時代後,因為講求個人資訊技能,故走向更加明確,也因而設計出許多類型的比賽,如「打字競賽」、「文書處理競賽」、「程式設計競賽」。近年來,技能競賽也從原本的大眾化,轉變成挖掘潛在人才的校園化,並從個人競賽的形式,逐漸轉變成校園團體對抗賽。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呼為「資訊週」,以依據類型的不同,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進行不同種類的展覽,以及在相關的技術院校進行技能競賽。但民國72年(1983年),主管機關中華民國經濟部在參觀日本的資訊週展覽後,認為臺灣的資訊週必須要針對不同產業與類型進行改善;加上經濟部於次年(1984年)的「資訊週」檢討會議時,有部分主管認為相關類型系列活動以「月」這個週期來命名會更好;因此,於民國74年(1985年),正式確立該系列活動為「資訊月」。 2002年起,為了要使展覽完全民營化,資訊月主辦單位進行易手,由資訊工業策進會與經濟部轉移到中華民國資訊月籌備委員會。資訊月籌備委員會是由臺北市電腦公會結合國內...
「資訊週」於民國71年起,延伸至中、南部舉辦,由於每年辦理極為成功,層面不斷擴大,活動時間延長已超過三十天,為使名實相符,於民國74年更名為「資訊月」。 自民國90年起,時任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劉瑞復先生代表資訊業界八大公協會,從經濟部手中接下資訊月的棒子,擁有21年歷史的官辦資訊月活動,正式交由民間接棒,開啟了承先起後的使命。 伴隨臺灣科技發展與躍進的資訊月,不僅打破科技冰冷、生硬的刻板印象,還結合了科普教育與人文價值,舉辦「傑出資訊人才獎」及「主題海報設計選拔」,為台灣資訊產業選出明日之星,表彰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人才,讓國人更了解臺灣資訊產業的豐沛能量。 民國69年2月,政府明訂每年辦理全國性資訊週宣導活動,在經濟部主導下,邀請部會及民營企業組成籌備委員會籌辦;並於同年十二月,在外貿協會松山機場展覽館首次試辦,揭開了資訊月的序幕。 「資訊週」於民國71年起,延伸至中、南部舉辦,由於每年辦理極為成功,層面不斷擴大,活動時間延長已超過三十天,為使名實相符,於民國74年更名為「資訊月」。 自民國90年起,時任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劉瑞復先生代表資訊業界八大公協會,從經濟部接下資訊月的棒子,擁有21年歷史的官辦資訊月活動,正式交由民間接棒,開啟了承先起後的使命。
「資訊週」於民國71年起,延伸至中、南部舉辦,由於每年辦理極為成功,層面不斷擴大,活動時間延長已超過三十天,為使名實相符,於民國74年更名為「資訊月」。 自民國90年起,時任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劉瑞復先生代表資訊業界八大公協會,從經濟部手中接下資訊月的棒子,擁有21年歷史的官辦資訊月活動,正式交由民間接棒,開啟了承先起後的使命。 伴隨臺灣科技發展與躍進的資訊月,不僅打破科技冰冷、生硬的刻板印象,還結合了科普教育與人文價值,舉辦「傑出資訊人才獎」及「主題海報設計選拔」,為台灣資訊產業選出明日之星,表彰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人才,讓國人更了解臺灣資訊產業的豐沛能量。 民國69年2月,政府明訂每年辦理全國性資訊週宣導活動,在經濟部主導下,邀請部會及民營企業組成籌備委員會籌辦;並於同年十二月,在外貿協會松山機場展覽館首次試辦,揭開了資訊月的序幕。 「資訊週」於民國71年起,延伸至中、南部舉辦,由於每年...
數十年來,肩負資訊化教育推手的資訊月,一直以來秉持產業突破與科技創新題材引領全國民眾,運用多面向的呈現方式,以互動體驗的方式把最新科技與ICT趨勢帶給大家;並強調體驗式行銷,掀起體驗式經濟潮流;同時結合產、官、學、研能量,舉辦全國性的資訊月選拔活動,包括傑出資訊人才獎、主題海報設計甄選,透過台北、台中、台南及高雄四地巡迴展出,為家喻戶曉的年度科技盛會。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呼為「資訊週」,以依據類型的不同,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進行不同種類的展覽,以及在相關的技術院校進行技能競賽。但民國72年(1983年),主管機關中華民國經濟部在參觀日本的資訊週展覽後,認為臺灣的資訊週必須要針對不同產業與類型進行改善;加上經濟部於次年(1984年)的「資訊週」檢討會議時,有部分主管認為相關類型系列活動以「月」這個週期來命名會更好;因此,於民國74年(1985年),正式確立該系列活動為「資訊月」。 2002年起,為了要使展覽完全民營化,資訊月主辦單位進行易手,由資訊工業策進會與經濟部轉移到中華民國資訊月籌備委員會。資訊月籌備委員會是由臺北市電腦公會結合國內八大公會所籌組而成,再依照分區的差異,由各分區主要領導之公/協會負責展覽的承辦;目前,這項展覽主要分成臺北、臺中、台南、高雄等四區。 活動以創意為主軸,結合「科技理性」與「人文情愫」,透過實際應用於生活面的資訊科技為題材,並集合全國民眾的創意巧思,評選出當年度最具代表性之資訊產業宣傳視覺,為臺灣資訊產業宣傳與推廣,並同步預告當年資訊月已熱烈展開 。
數十年來,肩負資訊化教育推手的資訊月,一直以來秉持產業突破與科技創新題材引領全國民眾,運用多面向的呈現方式,以互動體驗的方式把最新科技與ICT趨勢帶給大家;並強調體驗式行銷,掀起體驗式經濟潮流;同時結合產、官、學、研能量,舉辦全國性的資訊月選拔活動,包括傑出資訊人才獎、主題海報設計甄選,透過台北、台中、台南及高雄四地巡迴展出,為家喻戶曉的年度科技盛會。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呼為「資訊週」,以依據類型的不同,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進行不同種類的展覽,以及在相關的技術院校進行技能競賽。但民國72年(1983年),主管機關中華民國經濟部在參觀日本的資訊週展覽後,認為臺灣的資訊週必須要針對不同產業與...
數位科技已經成為牽引世界各國發展的重要力量,面對與科技共生的未來社會,運用數位科技提升國家與產業競爭力,是政府致力推動的科技發展政策,所有的努力都是要朝著發展「智慧國家」的方向前進。 數位科技已經成為牽引世界各國發展的重要力量,面對與科技共生的未來社會,運用數位科技提升國家與產業競爭力,是政府致力推動的科技發展政策,所有的努力都是要朝著發展「智慧國家」的方向前進。 維基百科(英語:Wikipedia,i/ˌwɪkɪˈpiːdiə/ 或 I/ˌwɪkiˈpiːdiə/)是维基媒体基金会运营的一个多语言的線上百科全書,并以创建和维护作为开放式协同合作项目,特点是自由內容、自由编辑、自由版权[3][4]。目前是全球網絡上最大且最受大眾歡迎的参考工具书[5][6][7],名列全球二十大最受歡迎的網站[8],其在搜尋引擎中排名亦較為靠前[9]。維基百科目前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營運[10][11][12]。Wikipedia是混成詞,分别取自於網站核心技術「Wiki」以及英文中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截至2023年11月,所有語言的维基百科有超过6200万篇條目,每月超过1400万次编辑(平均每秒约5.2次编辑),每月有超過20億個獨立設備訪問各個語言的維基百科網站[13]。大约26%的流量来自美国,其次是日本(5.9%)、英国(5.4%)、德国(5%)、俄罗斯(4.8%)。[14] 维基百科最早是在吉米·威爾斯與拉里·桑格兩人的合作下于2001年1月13日在網際網路上推出的網站服務,並于1月15日正式展開網路百科全書計畫[15]。其中桑格結合了維基百科網站合作核心之「Wiki」以及具有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創造出新混成詞「Wikipedia」[16][17]。在創立之初,維基百科的目標是向全人類提供自由的百科全書,並希望各地民眾能夠使用自己選擇的語言來參與編輯條目。其他書面印刷的百科全書多是由專家主導編輯,之後再由出版商印刷并加以銷售。維基百科在性質上一如其號稱般屬於可自由訪問和編輯的全球知識體,這也意味著除傳統百科全書所收錄的資訊外,維基百科也能夠收錄非學術但仍具有一定媒體關注度的動態事件。2006年《時代》雜誌所評選的時代年度風雲人物「你」中,便提到了全球上百万人於線上以協作方式促進了維基百科的快速成長,同年提及的其他重要網站還有YouTube、MySpace和Facebook[18]。 维基百科是強調Copyleft自由內容、協同編輯以及多語言版本一个的網路百科全書项目,以網際網路和Wiki技術作為媒介,已发展為一項世界性的百科全書協作計劃。项目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相關的發展事宜。維基百科由全球各地的志願者们合作编撰而成,截至2020年,整個維基百科已收錄了超過5,500萬篇條目,其中英語維基百科以超過600萬篇條目在數量上位居首位。維基百科允許訪問網站的用戶自由閱覽和修改絕大部分頁面的內容[19],整個網站的總編輯次數已超過10億次[20][21],整個維基百科有超過300種獨立運作的語言版本,且已被普遍認為是規模最大且最流行的網路百科全书[22][23][24][25][26]。根據知名的Alexa Internet其網路流量統計數字指出全世界總共有近3.65億名民眾使用維基百科,且維基百科也是全球瀏覽人數排名第13高的網站,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無商業廣告的網站[22][27][28]。根據估計,維基百科每個月便有將近2.7億的美國人民前往該網站瀏覽[29]。 由於維基百科能夠十分迅速地整理出與最近發生事件相關的資訊,並且任何人都能夠深入整理資料內容,这使得許多人也漸漸將維基百科視為一個新聞來源[30][31]。同時為方便一般學生或者瀏覽群眾能夠簡單瞭解條目的內容,維基百科中的絕大多數条目都盡可能以簡單的話語來解釋复杂的概念[32]。隨著维基百科的普及,維基新聞、維基教科書等姐妹計畫也随之应运而生。儘管維基百科在其官方政策上堅決擁護可供查證中立觀點這兩項要求,維基百科仍因任何人都能参与編輯的特性受到了社會上許多人士的批評,其中以條目的質量、資訊的準確度、呈現態度的客觀性以及無法提供一致的準確內容為多。部分人士指稱問題在於維基百科所採用的Wiki技術,他們認為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維基百科内容这种作法本身就是維基百科最大且無法改變的弊病[33],這般情況下破壞者能夠輕易在易引起爭紛的政治和宗教條目中添加虚假內容、刪除正確資訊或者任意添加偏見性内容[34]。而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斯以及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喬納森·齊特林(Jonathan Zittrain)等知識份子對於條目準確性的爭議则認為,这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他人對於維基百科的偏見[35][36][37]。為盡可能解決各界對於條目品質的質疑,維基百科也陸續提出許多相對應的方針與指引來保障文章的品質,同時希望協同編輯時能夠列出足以供他人查證、審核及確認的資料來源。但批評者也提到,維基百科上的許多資訊都是由那些崇尚流行文化等事物的民眾为编写自己喜愛的項目而成[38],這意味著許多情況下網站十分容易受到各種理由而来的人為破壞[39][40][41];批評者也同時指出,就算一些報告證實許多条目在遭到破壞後能很快被轻易恢复,但維基百科內仍包含有大量未經證實或相互矛盾的資訊[42]。不过《自然》在2005年的調查中認為,維基百科在科學文章這一領域與作為傳統百科全書代表的《大英百科全書》有著相似的精確度,但兩者在內容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嚴重缺失」[43][44]。
數位科技已經成為牽引世界各國發展的重要力量,面對與科技共生的未來社會,運用數位科技提升國家與產業競爭力,是政府致力推動的科技發展政策,所有的努力都是要朝著發展「智慧國家」的方向前進。 數位科技已經成為牽引世界各國發展的重要力量,面對與科技共生的未來社會,運用數位科技提升國家與產業競爭力,是政府致力推動的科技發展政策,所有的努力都是要朝著發展「智慧國家」的方向前進。 維基百科(英語:Wikipedia,i/ˌwɪkɪˈpiːdiə/ 或 i/ˌwɪkiˈpiːdiə/)是维基媒体基金会运营的一个多语言的線上百科全書,并以创建和维护作为开放式协同合作项目,特点是自由內容、自由编辑、自由版权[3][4]。目前是全球網絡上最大且最受大眾歡迎的参考工具书[5][6][7],名列全球二十大最受歡迎的網站[8],其在搜尋引擎中排名亦較為靠前[9]。維基百科目前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營運[10][...
與傳統百科全書相比,維基百科最主要的特點為採取開放的精神。這意味著不論是擁有維基百科帳號的使用者或者是其他匿名的瀏覽者,在閱讀條目的同時也可以把自己所認為適合的內容添加於文章之中;不過在一些特別敏感或者是容易受到破壞的內容則會賦予不同程度的「保護」,藉此以暫時禁止瀏覽者對於一些文章編輯的權限[46]。不過不同語言版本的網站或多或少會修改這項政策,例如在英語維基百科中便只有註冊用戶可以創建新條目[47]。然而維基百科其條目內容並不會歸屬於創建者或者任何編輯者,同時也不會要求任何文章必須給公認的權威人士審核;相反的,編輯者對於文章的內容和架構大多必須經達成共識以作處理[48]。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呼為「資訊週」,以依據類型的不同,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進行不同種類的展覽,以及在相關的技術院校進行技能競賽。但民國72年(1983年),主管機關中華民國經濟部在參觀日本的資訊週展覽後,認為臺灣的資訊週必須要針對不同產業與類型進行改善;加上經濟部於次年(1984年)的「資訊週」檢討會議時,有部分主管認為相關類型系列活動以「月」這個週期來命名會更好;因此,於民國74年(1985年),正式確立該系列活動為「資訊月」。 2002年起,為了要使展覽完全民營化,資訊月主辦單位進行易手,由資訊工業策進會與經濟部轉移到中華民國資訊月籌備委員會。資訊月籌備委員會是由臺北市電腦公會結合國內八大公會所籌組而成,再依照分區的差異,由各分區主要領導之公/協會負責展覽的承辦;目前,這項展覽主要分成臺北、臺中、台南、高雄等四區。 活動以創意為主軸,結合「科技理性」與「人文情愫」,透過實際應用於生活面的資訊科技為題材,並集合全國民眾的創意巧思,評選出當年度最具代表性之資訊產業宣傳視覺,為臺灣資訊產業宣傳與推廣,並同步預告當年資訊月已熱烈展開 。
與傳統百科全書相比,維基百科最主要的特點為採取開放的精神。這意味著不論是擁有維基百科帳號的使用者或者是其他匿名的瀏覽者,在閱讀條目的同時也可以把自己所認為適合的內容添加於文章之中;不過在一些特別敏感或者是容易受到破壞的內容則會賦予不同程度的「保護」,藉此以暫時禁止瀏覽者對於一些文章編輯的權限[46]。不過不同語言版本的網站或多或少會修改這項政策,例如在英語維基百科中便只有註冊用戶可以創建新條目[47]。然而維基百科其條目內容並不會歸屬於創建者或者任何編輯者,同時也不會要求任何文章必須給公認的權威人士審核;相反的,編輯者對於文章的內容和架構大多必須經達成共識以作處理[48]。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