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月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Leo Migdal
-
資訊月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呼為「資訊週」,以依據類型的不同,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進行不同種類的展覽,以及在相關的技術院校進行技能競賽。但民國72年(1983年),主管機關中華民國經濟部在參觀日本的資訊週展覽後,認為臺灣的資訊週必須要針對不同產業與類型進行改善;加上經濟部於次年(1984年)的「資訊週」檢討會議時,有部分主管認為相關類型系列活動以「月」這個週期來命名會更好;因此,於民國74年(1985年),正式確立該系列活動為「資訊月」。 2002年起,為了要使展覽完全民營化,資訊月主辦單位進行易手,由資訊工業策進會與經濟部轉移到中華民國資訊月籌備委員會。資訊月籌備委員會是由臺北市電腦公會結合國內八大公會所籌組而成,再依照分割區的差異,由各分割區主要領導之公/協會負責展覽的承辦;目前,這項展覽主要分成臺北、臺中、台南、高雄等四區。 活動以創意為主軸,結合「科技理性」與「人文情愫」,透過實際應用於生活面的資訊科技為題材,並集合全國民眾的創意巧思,評選出當年度最具代表性之資訊產業宣傳視覺,為臺灣資訊產業宣傳與推廣,並同步預告當年資訊月已熱烈展開 。 早期在展出前,各分割區都會依照地域性質的差異,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能競賽,資訊時代以前,則是以機械技術競賽為主軸,而在進入資訊時代後,因為講求個人資訊技能,故走向更加明確,也因而設計出許多類型的比賽,如「打字競賽」、「文書處理競賽」、「程式設計競賽」。近年來,技能競賽也從原本的大眾化,轉變成挖掘潛在人才的校園化,並從個人競賽的形式,逐漸轉變成校園團體對抗賽。 民國69年2月,政府明訂每年辦理全國性資訊週宣導活動,在經濟部主導下,邀請部會及民營企業組成籌備委員會籌辦;並於同年十二月,在外貿協會松山機場展覽館首次試辦,揭開了資訊月的序幕。

「資訊週」於民國71年起,延伸至中、南部舉辦,由於每年辦理極為成功,層面不斷擴大,活動時間延長已超過三十天,為使名實相符,於民國74年更名為「資訊月」。 自民國90年起,時任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劉瑞復先生代表資訊業界八大公協會,從經濟部手中接下資訊月的棒子,擁有21年歷史的官辦資訊月活動,正式交由民間接棒,開啟了承先起後的使命。 伴隨臺灣科技發展與躍進的資訊月,不僅打破科技冰冷、生硬的刻板印象,還結合了科普教育與人文價值,舉辦「傑出資訊人才獎」及「主題海報設計選拔」,為台灣資訊產業選出明日之星,表彰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人才,讓國人更了解臺灣資訊產業的豐沛能量。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呼為「資訊週」,以依據類型的不同,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進行不同種類的展覽,以及在相關的技術院校進行技能競賽。但民國72年(1983年),主管機關中華民國經濟部在參觀日本的資訊週展覽後,認為臺灣的資訊週必須要針對不同產業與類型進行改善;加上經濟部於次年(1984年)的「資訊週」檢討會議時,有部分主管認為相關類型系列活動以「月」這個週期來命名會更好;因此,於民國74年(1985年),正式確立該系列活動為「資訊月」。 2002年起,為了要使展覽完全民營化,資訊月主辦單位進行易手,由資訊工業策進會與經濟部轉移到中華民國資訊月籌備委員會。資訊月籌備委員會是由臺北市電腦公會結合國內八大公會所籌組而成,再依照分區的差異,由各分區主要領導之公/協會負責展覽的承辦;目前,這項展覽主要分成臺北、臺中、台南、高雄等四區。

活動以創意為主軸,結合「科技理性」與「人文情愫」,透過實際應用於生活面的資訊科技為題材,並集合全國民眾的創意巧思,評選出當年度最具代表性之資訊產業宣傳視覺,為臺灣資訊產業宣傳與推廣,並同步預告當年資訊月已熱烈展開 。 早期在展出前,各分區都會依照地域性質的差異,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能競賽,資訊時代以前,則是以機械技術競賽為主軸,而在進入資訊時代後,因為講求個人資訊技能,故走向更加明確,也因而設計出許多類型的比賽,如「打字競賽」、「文書處理競賽」、「程式設計競賽」。近年來,技能競賽也從原本的大眾化,轉變成挖掘潛在人才的校園化,並從個人競賽的形式,逐漸轉變成校園團體對抗賽。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呼為「資訊週」,以依據類型的不同,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進行不同種類的展覽,以及在相關的技術院校進行技能競賽。但民國72年(1983年),主管機關中華民國經濟部在參觀日本的資訊週展覽後,認為臺灣的資訊週必須要針對不同產業與類型進行改善;加上經濟部於次年(1984年)的「資訊週」檢討會議時,有部分主管認為相關類型系列活動以「月」這個週期來命名會更好;因此,於民國74年(1985年),正式確立該系列活動為「資訊月」。 2002年起,為了要使展覽完全民營化,資訊月主辦單位進行易手,由資訊工業策進會與經濟部轉移到中華民國資訊月籌備委員會。資訊月籌備委員會是由臺北市電腦公會結合國內八大公會所籌組而成,再依照分區的差異,由各分區主要領導之公/協會負責展覽的承辦;目前,這項展覽主要分成臺北、臺中、台南、高雄等四區。 活動以創意為主軸,結合「科技理性」與「人文情愫」,透過實際應用於生活面的資訊科技為題材,並集合全國民眾的創意巧思,評選出當年度最具代表性之資訊產業宣傳視覺,為臺灣資訊產業宣傳與推廣,並同步預告當年資訊月已熱烈展開 。

早期在展出前,各分區都會依照地域性質的差異,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能競賽,資訊年代以前,則是以機械技術競賽為主軸,而在進入資訊年代後,因為講求個人資訊技能,故走向更加明確,也因而設計出許多類型的比賽,如「打字競賽」、「文書處理競賽」、「程式設計競賽」。近年來,技能競賽也從原本的大眾化,轉變成挖掘潛在人才的校園化,並從個人競賽的形式,逐漸轉變成校園團體對抗賽。 今年是「資訊月」的三十歲生日,從1980年草創的「資訊週」,到穩定成長的「資訊月」,資訊產業的成果,不時地改變與成長。今年,讓我們「邁向智慧生活」,一同迎接資訊月第三十年的到來! 本頻道將提供資訊月期間,重點活動訊息與照片精華。所有活動相關資訊,請依照資訊月活動組織委員會公布之資訊為準。如有展覽相關問題,請透過電子郵件,與頻道策畫人Rico Shen進行聯繫,感謝!

People Also Search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呼為「資訊週」,以依據類型的不同,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進行不同種類的展覽,以及在相關的技術院校進行技能競賽。但民國72年(1983年),主管機關中華民國經濟部在參觀日本的資訊週展覽後,認為臺灣的資訊週必須要針對不同產業與類型進行改善;加上經濟部於次年(1984年)的「資訊週」檢討會議時,有部分主管認為相關類型系列活動以「月」這個週期來命名會更好;因此,於民國74年(1985年),正式確立該系列活動為「資訊月」。 2002年起,為了要使展覽完全民營化,資訊月主辦單位進行易手,由資訊工業策進會與經濟部轉移到中華民國資訊月籌備委員會。資訊月籌備委員會是由臺北市電腦公會結合國內八大公會所籌組而成,再依照分割區的差異,由各分割區主要領導之公/協會負責展覽的承辦;目前,這項展覽主要分成臺北、臺中、台南、高雄等四區。 活動以創意為主軸,結合「科技理性」與「人文情愫」,透過實際應用於生活面的資訊科技為題材,並集合全國民眾的創意巧思,評選出當年度最具代表性之資訊產業宣傳視覺,為臺灣資訊產業宣傳與推廣,並同步預告當年資訊月已熱烈展開 。 早期在展出前,各分割區都會依照地域性質的差異,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能競賽,資訊時代以前,則是以機械技術競賽為主軸,而在進入資訊時代後,因為講求個人資訊技能,故走向更加明確,也因而設計出許多類型的比賽,如「打字競賽」、「文書處理競賽」、「程式設計競賽」。近年來,技能競賽也從原本的大眾化,轉變成挖掘潛在人才的校園化,並從個人競賽的形式,逐漸轉變成校園團體對抗賽。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呼為「資訊週」,以依據類型的不同,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進行不同種類的展覽,以及在相關的技術院校進行技能競賽。但民國72年(1983年),主管機關中華民國經濟部在參觀日本的資訊週展覽後,認為臺灣的資訊週必須要針對不同產業與類型進行改善;加上經濟部於次年(1984年)的「資訊週」檢討會議時,有部分主管認為相關類型系列活動以「月」這個週期來命名會更好;因此,於民國74年(1985年),正式確立該系列活動為「資訊月」。 2002年起,為了要使展覽完全民營化,資訊月主辦單位進行易手,由資訊工業策進會與經濟部轉移到中華民國資訊月籌備委員會。資訊月籌備委員會是由臺北市電腦公會結合國內...

「資訊週」於民國71年起,延伸至中、南部舉辦,由於每年辦理極為成功,層面不斷擴大,活動時間延長已超過三十天,為使名實相符,於民國74年更名為「資訊月」。 自民國90年起,時任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劉瑞復先生代表資訊業界八大公協會,從經濟部手中接下資訊月的棒子,擁有21年歷史的官辦資訊月活動,正式交由民間接棒,開啟了承先起後的使命。 伴隨臺灣科技發展與躍進的資訊月,不僅打破科技冰冷、生硬的刻板印象,還結合了科普教育與人文價值,舉辦「傑出資訊人才獎」及「主題海報設計選拔」,為台灣資訊產業選出明日之星,表彰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人才,讓國人更了解臺灣資訊產業的豐沛能量。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呼為「資訊週」,以依據類型的不同,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進行不同種類的展覽,以及在相關的技術院校進行技能競賽。但民國72年(1983年),主管機關中華民國經濟部在參觀日本的資訊週展覽後,認為臺灣的資訊週必須要針對不同產業與類型進行改善;加上經濟部於次年(1984年)的「資訊週」檢討會議時,有部分主管認為相關類型系列活動以「月」這個週期來命名會更好;因此,於民國74年(1985年),正式確立該系列活動為「資訊月」。 2002年起,為了要使展覽完全民營化,資訊月主辦單位進行易手,由資訊工業策進會與經濟部轉移到中華民國資訊月籌備委員會。資訊月籌備委員會是由臺北市電腦公會結合國內八大公會所籌組而成,再依照分區的差異,由各分區主要領導之公/協會負責展覽的承辦;目前,這項展覽主要分成臺北、臺中、台南、高雄等四區。

「資訊週」於民國71年起,延伸至中、南部舉辦,由於每年辦理極為成功,層面不斷擴大,活動時間延長已超過三十天,為使名實相符,於民國74年更名為「資訊月」。 自民國90年起,時任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劉瑞復先生代表資訊業界八大公協會,從經濟部手中接下資訊月的棒子,擁有21年歷史的官辦資訊月活動,正式交由民間接棒,開啟了承先起後的使命。 伴隨臺灣科技發展與躍進的資訊月,不僅打破科技冰冷、生硬的刻板印象,還結合了科普教育與人文價值,舉辦「傑出資訊人才獎」及「主題海報設計選拔」,為台灣資訊產業選出明日之星,表彰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人才,讓國人更了解臺灣資訊產業的豐沛能量。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呼為「資...

活動以創意為主軸,結合「科技理性」與「人文情愫」,透過實際應用於生活面的資訊科技為題材,並集合全國民眾的創意巧思,評選出當年度最具代表性之資訊產業宣傳視覺,為臺灣資訊產業宣傳與推廣,並同步預告當年資訊月已熱烈展開 。 早期在展出前,各分區都會依照地域性質的差異,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能競賽,資訊時代以前,則是以機械技術競賽為主軸,而在進入資訊時代後,因為講求個人資訊技能,故走向更加明確,也因而設計出許多類型的比賽,如「打字競賽」、「文書處理競賽」、「程式設計競賽」。近年來,技能競賽也從原本的大眾化,轉變成挖掘潛在人才的校園化,並從個人競賽的形式,逐漸轉變成校園團體對抗賽。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呼為「資訊週」,以依據類型的不同,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進行不同種類的展覽,以及在相關的技術院校進行技能競賽。但民國72年(1983年),主管機關中華民國經濟部在參觀日本的資訊週展覽後,認為臺灣的資訊週必須要針對不同產業與類型進行改善;加上經濟部於次年(1984年)的「資訊週」檢討會議時,有部分主管認為相關類型系列活動以「月」這個週期來命名會更好;因此,於民國74年(1985年),正式確立該系列活動為「資訊月」。 2002年起,為了要使展覽完全民營化,資訊月主辦單位進行易手,由資訊工業策進會與經濟部轉移到中華民國資訊月籌備委員會。資訊月籌備委員會是由臺北市電腦公會結合國內八大公會所籌組而成,再依照分區的差異,由各分區主要領導之公/協會負責展覽的承辦;目前,這項展覽主要分成臺北、臺中、台南、高雄等四區。

活動以創意為主軸,結合「科技理性」與「人文情愫」,透過實際應用於生活面的資訊科技為題材,並集合全國民眾的創意巧思,評選出當年度最具代表性之資訊產業宣傳視覺,為臺灣資訊產業宣傳與推廣,並同步預告當年資訊月已熱烈展開 。 早期在展出前,各分區都會依照地域性質的差異,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能競賽,資訊時代以前,則是以機械技術競賽為主軸,而在進入資訊時代後,因為講求個人資訊技能,故走向更加明確,也因而設計出許多類型的比賽,如「打字競賽」、「文書處理競賽」、「程式設計競賽」。近年來,技能競賽也從原本的大眾化,轉變成挖掘潛在人才的校園化,並從個人競賽的形式,逐漸轉變成校園團體對抗賽。 資訊月(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th,英語舊稱:Information Month,英語簡稱:IT Month)是臺灣一個由官方與民間合辦的資訊科技展覽活動。 在1980年首創時[2]被外界稱...

早期在展出前,各分區都會依照地域性質的差異,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能競賽,資訊年代以前,則是以機械技術競賽為主軸,而在進入資訊年代後,因為講求個人資訊技能,故走向更加明確,也因而設計出許多類型的比賽,如「打字競賽」、「文書處理競賽」、「程式設計競賽」。近年來,技能競賽也從原本的大眾化,轉變成挖掘潛在人才的校園化,並從個人競賽的形式,逐漸轉變成校園團體對抗賽。 今年是「資訊月」的三十歲生日,從1980年草創的「資訊週」,到穩定成長的「資訊月」,資訊產業的成果,不時地改變與成長。今年,讓我們「邁向智慧生活」,一同迎接資訊月第三十年的到來! 本頻道將提供資訊月期間,重點活動訊息與照片精華。所有活動相關資訊,請依照資訊月活動組織委員會公布之資訊為準。如有展覽相關問題,請透過電子郵件,與頻道策畫人Rico Shen進行聯繫,感謝!

早期在展出前,各分區都會依照地域性質的差異,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能競賽,資訊年代以前,則是以機械技術競賽為主軸,而在進入資訊年代後,因為講求個人資訊技能,故走向更加明確,也因而設計出許多類型的比賽,如「打字競賽」、「文書處理競賽」、「程式設計競賽」。近年來,技能競賽也從原本的大眾化,轉變成挖掘潛在人才的校園化,並從個人競賽的形式,逐漸轉變成校園團體對抗賽。 今年是「資訊月」的三十歲生日,從1980年草創的「資訊週」,到穩定成長的「資訊月」,資訊產業的成果,不時地改變與成長。今年,讓我們「邁向智慧生活」,一同迎接資訊月第三十年的到來! 本頻道將提供資訊月期間,重點活動訊息與照片精華。所有活動相關資訊,請依照資訊月活動組織委員會公布之資訊為準。如有展覽相關問題,請透過電子郵件,與頻道策畫人Rico Shen進行聯繫,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