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發布最新未來教育報告 9大趨勢重點整理 翻轉教育
許多攸關未來教育的研究,都從非教育現場的聲音出發,難以與教育現場接軌。Google for Education 借力國際研究機構,走訪24個國家,與許多教育現場領袖和相關人士,歷時二年做成三份報告,帶大家看到融合遠景與實務、截然不同的「教育新未來」。 但研究報告常常比較聚焦在描繪不同專業領袖看見的遠景,少了各地教育工作者與意見領袖的聲音,不容易串接當下現實與未來。所以,當 Google for Education 在2022年底分三批公布近200頁的《未來教育》(Future of Education)報告時,引起了不少矚目。 這不只是因為 Google 本身就有為教育界量身打造的工具而深入了解教育界人士與未來世代的學生;它的企業經營與研究都走在時代前端,了解世局趨勢;旗下服務匯聚了世人的思維與行為洞察,貼近現實;更因為這份報告與全球行為洞察研究機構 Canvas8 合作,共歷時二年、跨越了24個國家,帶領讀者走訪產官學界,看到了比其他報告更進一步的未來需求與教育趨勢,還包含了如何教與如何學,以及教育與學習生態系未來將如何轉變,希望能夠呈現「截然不同」的未來。 強調以科技重塑教育的媒體《The Journal》也採訪了相關單位。綜合這份採訪以及報告原稿,光是從他們所看到的未來,的確就已經超越目前許多報告對世局的認識。 已經有太多機構提出過未來人才需要問題解決者、教育應與實務接軌、終身學習等概念,但是這份報告看到了更進一步的演變。 未來的教育,將不再是單純解決當地問題,而是全球性挑戰的應對。Google for Education發布的《未來教育》報告,歷時兩年,跨越24國,揭示了下一代所需的技能轉變和學習生態的大變革。從解決問題者進化為全球解決問題者,學生不再只為一時的工作準備,而是為一生的職業變遷做好心理與技能的充分準備。未來的學習內容將更個人化、教師角色轉變為學習設計師,並依靠科技工具的支援,塑造全新的學習體驗。無論是運用人工智慧、數位工具還是虛擬實境,教學的方式將更靈活、更多元。教育工作者也要擁抱數據的力量,透過數據驅動學生成長,並重新思考如何衡量學生的學習進展。未來的教育,不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塑造全球視野、終身學習的心態。
一、如何為「新未來」做好準備?必備3思維、5技能已經有太多機構提出過未來人才需要問題解決者、教育應與實務接軌、終身學習等概念,但是這份報告看到了更進一步的演變。1、從「問題解決者」進化到「全球問題解決者」過去的各種報告強調「問題解決」技能的重要。但未來世代要解決的,不只是個人、當地的問題,而是要面對全球性的挑戰。所以,教育的內涵還要加上全球觀與跨文化的理解、溝通,並且深諳全球性的議題,像是公平的教育機會、數位素養、永續發展、經濟波動等等,如何使我們在生活、學習與工作各方面的問題都更複雜,以及因應時代所需要的跨領域結合與協作。而且,在解決任何問題時,也要能夠考慮這些全球挑戰的影響。在加拿大的貝爾泉公立學校(Belfountain Public School)就讓學生練習,在進行任何計劃、小組專題、討論時,無論是個人或小組合作,都要加上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一項,讓學生循序漸進地累積全球視野與思考、跨國問題解決技能,也學到時時可以探索新知識、帶來正向改變的態度與能力。2、工作所需要的各種「技能改變」,已經從未來式變成現在進行式世界經濟論壇(WEF)曾指出,在2025年以前,將有9,700萬個新工作問世,8,500萬個工作消失。轉眼之間,這就將在兩年內成形;工作所需技能的改變,其實也從未來式變成了現在式。瑞典的公共就業服務局就運用各種求職廣告與工作趨勢文章中的大數據,抽絲剝繭出人們需要、即時又精確的新技能。因應這些變局,報告建議讓學生更早、甚至15歲前就有機會接觸、認識職場,而且這不只是為了探索他們有興趣的領域而已,還要藉著頻繁的接觸、參訪、與專業人員的互動,得到啟發,思考人生的路徑,體察到不斷變化的職場現實與趨勢。此外,學校要教學生們,不再是為了畢業後想做什麼第一份工作準備,而是要能為一生的職涯變化做好心理準備,以及時時學習、改變、因應的彈性與技能。報告因此也特別強調 WEF 提過的未來能力中的 5 項技能:分析性思考與創新:解決現實世界中新出現、沒有明確定義的問題。主動積極的學習與學習策略:了解當前與未來問題的新資訊跟複雜性,藉以進行決策與解決問題。解決複雜問題:在要解決的問題中,能影響、取得並應用新的知識。批判性思考與分析:認識問題與各種解方的不同面向,藉以採取行動改善問題。創意與原創和提出新方案:用新的角度分析資訊與議題,不同的思維發展新的想法與答案。3、擁有「時刻終身學習」的心態、老師以身作則關於終身學習的討論很多,也無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這也已經是現在式,而非未來式,而且改變愈來愈快,要時時刻刻都願意重新學習新的技能。值得高興的是,幫助人們終身學習的工具與機會也愈來愈多了。但有趣的是,報告特別提到,這要從老師們做起,在學校就以身作則,而非空口要學生未來怎麼做。因為人們總因忙碌無法抽身另外學習,但現在有許多「微學程」的短期課程,或是一個模組一個模組地慢慢學習,不需要拘泥於舊的學習概念,以為得花很多時間去念新學位。在英國的 Teach2030 計劃,就這樣讓老師們也能先落實、並從終身學習中受益,而且現在已經拓展到超過40個國家、上萬名老師,光是在2020年就有一半是來自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二、教學現場的挑戰和未來:3個教學新趨勢除了普遍大眾都關注的教育新未來,Google 也釋出了第二份報告,深入探討教育現場有關教與學的挑戰和未來。1、個人化的教與學更便利人工智慧的進展加上能夠適應使用者需求的科技與教育內容,使得校園內外的學習都愈來愈能提供符合個人需求的內容與體驗。在校園內,老師們若分身乏術,也可以多運用科技工具給予學生合適難度與學習方法的輔導。這在特殊教育以及在某些領域特別需要輔導或資優的學生身上,有更大的彈性與輔助,讓老師因材施教。2、重新想像、設計學習的內容同樣因為教育科技的普及,有了更多可以變換的資源,讓老師在設計教案、教學活動時,整合出更有效、有趣、豐富的學習方式。例如,運用虛擬實境、擴增實境讓學生跳脫書本的文字描述,得以身歷其境地探索與感受,甚至在教室裡就可以模擬校外教學;用遊戲與闖關的學習,也能讓學習變得更生動,讓學生更投入、更起勁。3、老師從「知識守門人」到「學習設計者」過去,老師扮演的是「知識的守門人」。但隨著教育場景的變化,老師的角色更像是「學習的設計者」(choreographers of learning),這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從相對被動、單向與靜態的傳授,變成了主動、設計的創作人士;創作、設計的對象,也從過去的對整班宣達即可,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還要能夠啟發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合作。三、教育與學習生態系的轉變:改善學習環境、制度的3建議Google for Education 跟 Canvas8 也透過深入探索二十多個國家,在第三份報告中,帶領我們看見各國主動創造或被動成形的教改,及對教育體系及周遭人事物的衝擊。1、 改善校園學習環境、更新數位基礎設施校園裡的採購與設備更新常受制於官僚與制度。但不可諱言地,無論是時代演進還是疫情裡的經驗,許多學校都需要更新數位基礎設施,並且將科技設備與教學、現行實體空間進一步整合。這不只是為了輔助或增進現在的學習,也讓學生提早體認數位與學習合一的未來工作與生活。值得開心的是,許多民間企業或非營利組織都提供了這方面的公益計劃,幫助學校或有需要的學生強化科技設備。2、教育工作者要擁抱數據力無論是學生的學習狀況、個人背景、學習進展、行為,都可以進一步分析,產出幫助學生成長的策略。但這需要教職員具有認識資訊與處理資訊、衍伸成洞察、並願意採取改善行動的能力。這也會讓教育工作者和學校為學生和社群都創造更大的影響力。目前,這方面的工具愈來愈普及、容易學習與運用,無論是行政系統、教學與溝通系統都有許多動、靜態的紀錄得以分析,但就需要教育界能夠擁抱這股數據力。3、 重新衡量學生的學習進展社會發展愈來愈多元,但多數的學校受制於有限的方式來衡量學生的程度與成果。各界都在發想要用更多不同的方式來追蹤學生的學習概況,以及驅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有助於個人化的學習,幫助每個學生窮盡與實踐他們的潛能。此外,許多國家也在探索更快、更公平、更有效的方式來衡量學生的能力,包括升學的方式與管道,像是揚棄標準化的考試內容,更重視學生自發性的學習軌跡與進步模式,從中看出學生的特質與能力。 許多攸關未來教育的研究,都從非教育現場的聲音出發,難與教育現場接軌。Google for Education借力國際研究機構,走訪24國,與許多教育現場領袖和相關人士歷時兩年做成3份報告,帶大家看到融合遠景與實務、截然不同的「教育新未來」。 但研究報告常常比較聚焦在描繪不同專業領袖看見的遠景,少了各地教育工作者與意見領袖的聲音,不容易串接當下現實與未來。所以,當 Google for Education 在2022年底分三批公布近200頁的《未來教育》(Future of Education)報告時,引起了不少矚目。 這不只是因為 Google 本身就有為教育界量身打造的工具,而深入了解教育界人士與未來世代的學生;它的企業經營與研究都走在時代前端,了解世局趨勢;以及旗下服務匯聚了世人的思維與行為洞察,貼近現實;更因為這份報告與全球行為洞察研究機構 Canvas8 合作,共歷時兩年、跨越了24個國家,帶領讀者走訪產官學界,看到了比其他報告更進一步的未來需求與教育趨勢,還包含了如何教與如何學,以及教育與學習生態系未來將如何轉變,希望能夠呈現「截然不同」的未來。 強調以科技重塑教育的媒體《The Journal》也採訪了相關單位。綜合這份採訪以及報告原稿,光是從他們所看到的未來,的確就已經超越目前許多報告對世局的認識。 已經有太多機構提出過未來人才需要問題解決者、教育應與實務接軌、終身學習等概念,但是這份報告看到了更進一步的演變。
2025年10月的東京,秋意正濃。當人工智慧的浪潮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席捲全球,教育這個承載人類未來的志業,正站在機會與挑戰並存的十字路口。身處變革中心的參與者,不得不帶著對未來的探問與期待,我們就是這群臺灣高中優質化數位前導學校的教育夥伴,踏上了前往「Google for Education Leader Series 2025」的旅程,並深入參訪了東京的教育創新典範——廣尾學園。 研討會活動以「引領AI時代(Leading in the AI era)」為核心,匯聚了亞太地區的教育領袖。我們看到的,不僅是AI工具的驚人潛力,也包含AI如何從根本上重塑教育的大願景、實踐路徑與核心價值。本文將從Google揭示的大願景、核心工具NotebookLM的實踐解構、日本教育前線的導入模型、廣尾學園的辦學智慧,乃至最終回歸臺灣本土的深刻反思,系統性地梳理這趟旅程帶來的啟示,期望為臺灣的教育革新之路,提供兼具策略高度與實踐溫度的參考座標。 會議的開場,Google並未急於展示炫目的技術,而是拋出了一個極具哲學意味的定位:AI應成為解決教育核心問題的「根節點(root node)」。這個詞彙描繪了這個科技企業的企圖心,也就是AI不應只是嫁接在現有教育體系上的附加工具,而應是深植於根基,能夠從根本上優化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設施。其終極目標,是利用AI的強大能力,打破「標準化教學」的百年桎梏,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的個人化學習,同時將教師與學生從繁瑣、重複性的操練中解放出來,讓學生能將寶貴的心力,專注於最具人性價值的創造、協作與深度思考。 這意味著,AI的角色定位發生了根本轉變。它不再是冷冰冰、僅提供標準答案的資訊檢索工具,而已經變成懂得提問、引導反思、激發好奇的學習夥伴。Google引用了「無限挑戰(Infinite Game)」的概念來詮釋其教育哲學: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在有限的規則內(如考試分數)培養贏家,而是點燃每個孩子內心的火焰,賦予他們在無垠的知識世界中持續探索、終身學習的能力。亦即教育放棄「競爭」,走向「共創」,從「有限」的基礎,邁向「無限」的教育範示轉移。 Google一位工程師坦言:「訓練AI成為一名有效的導師,遠比讓它解出世界上最難的數學題還要困難。」這句話深刻揭示科技企業所追求的,不單是技術的精湛,也涵蓋對人性化、有溫度的教學藝術的深刻理解與尊重。 2024年教育現場經歷了不少挑戰與變化,從師生衝突、法律議題到教學方式的革新,每一件大事都牽動著老師們的日常。而未來一年,教育的發展方向又會如何影響課堂與校園呢?本篇整理了2024年的15件教育關鍵事件,並彙整出2025十大教育趨勢關鍵字。
2024年,教育現場經歷了許多令人深思的大事件,從師生衝突的激化到政策的調整,每一件都牽動著師生的日常,也對教育的未來帶來深遠影響。 從這15件教育大事件中,我們可以歸納出2024年教育現場正面臨的幾大變化與挑戰: 師生衝突與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大修顯示,師生之間的互動模式正受到考驗,如何修復信任與建立尊重成為迫切課題。校安通報機制修正與學輔法修法則進一步強化了校園安全的法律與輔導網絡,但實際落實仍需更多支持。 學生拿球棒打傷老師、情障生與老師發生激烈衝突……,相似的親師生衝突早已不是首例。「身為老師,我不會用威權教育孩子,更不想回到體罰世代拿出藤條、用恐懼讓孩子信服。老師已經退了一百步,不再求尊師重道的年代能回來,只希望當我們拿出善意的時候,至少還能互相尊重⋯⋯」 教師是對學生和他們自己都有遠大的夢想和抱負。 隨著新的一年的到來,我們不禁思考一些問題,比如“今年我們能做些什麼不同?”和“我怎樣才能加強我的教學,以營造一個更具吸引力的課堂環境?” 步入 2024 年的領域,當我們考慮如何為學生做得更好時,請放心,ClassPoint 會為您提供支援。 我們分析了 2024 年教育的 10 大 趨勢,並通過翻譯這些教育趨勢對教師的意義更進一步。
傳統上,教育趨勢是為企業家和企業主的收視率而發佈的,因此它們被呈現為冷酷的事實和預測,往往年復一年地顯得單調。 在 ClassPoint,我們採取了不同的方法。 我們將教育工作者置於我們使命的核心,我們的承諾是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以無縫融入課堂的寶貴知識。 因此,我們將 2024 年教育的主要趨勢轉化為專門為教師量身定製的可操作見解。 一口大小和微學習的興起是自 2023 年以來一直持續的教育趨勢之一。 隨著 TikTok 和 Instagram 等短視頻平臺成為焦點,現代學習者已經習慣於在旅途中在手機上消費內容。
People Also Search
- Google發布最新未來教育報告,9大趨勢重點整理|翻轉教育
-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 - Google最新研究:未來教育9大趨勢重點為何?該做什麼準備? Google for...
- 未來教育大革命:全球視野與科技力徹底翻轉學習模式!
- 谷歌發布最新未來教育報告!我們如何為新的未來做準備? - 每日頭條
- Google最新研究:未來教育9大趨勢重點為何?該做什麼準備? -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 - 閱讀新趨勢
- AI浪潮下的教育再想像:記2025日本Google年會與廣尾學園參訪的反思與啟示
- Google最新研究:未來教育9大趨勢重點 ... - Facebook
- 2025 年值得關注的教育趨勢 |學校建議 - zh-tw.schooladvice.net
- 2024教育時事整理 & 2025新趨勢!|翻轉教育
- 必讀:2024 年教育十大趨勢(+策略) | ClassPoint
許多攸關未來教育的研究,都從非教育現場的聲音出發,難以與教育現場接軌。Google For Education 借力國際研究機構,走訪24個國家,與許多教育現場領袖和相關人士,歷時二年做成三份報告,帶大家看到融合遠景與實務、截然不同的「教育新未來」。 但研究報告常常比較聚焦在描繪不同專業領袖看見的遠景,少了各地教育工作者與意見領袖的聲音,不容易串接當下現實與未來。所以,當 Google For Education 在2022年底分三批公布近200頁的《未來教育》(Future Of
許多攸關未來教育的研究,都從非教育現場的聲音出發,難以與教育現場接軌。Google for Education 借力國際研究機構,走訪24個國家,與許多教育現場領袖和相關人士,歷時二年做成三份報告,帶大家看到融合遠景與實務、截然不同的「教育新未來」。 但研究報告常常比較聚焦在描繪不同專業領袖看見的遠景,少了各地教育工作者與意見領袖的聲音,不容易串接當下現實與未來。所以,當 Google for Education 在2022年底分三批公布近200頁的《未來教育》(Future of Education)報告時,引起了不少矚目。 這不只是因為 Google 本身就有為教育界量身打造的工具而深入了解教育界人士與未來世代的學生;它的企業經營與研究都走在時代前端,了解世局趨勢;旗下服務匯聚了世人的思維與行為洞察,貼近現實;更因為這份報告與全球行為洞察研究機構 Canvas8 合作,共歷時二年、跨越...
一、如何為「新未來」做好準備?必備3思維、5技能已經有太多機構提出過未來人才需要問題解決者、教育應與實務接軌、終身學習等概念,但是這份報告看到了更進一步的演變。1、從「問題解決者」進化到「全球問題解決者」過去的各種報告強調「問題解決」技能的重要。但未來世代要解決的,不只是個人、當地的問題,而是要面對全球性的挑戰。所以,教育的內涵還要加上全球觀與跨文化的理解、溝通,並且深諳全球性的議題,像是公平的教育機會、數位素養、永續發展、經濟波動等等,如何使我們在生活、學習與工作各方面的問題都更複雜,以及因應時代所需要的跨領域結合與協作。而且,在解決任何問題時,也要能夠考慮這些全球挑戰的影響。在加拿大的貝爾泉公立學校(Belfountain Public School)就讓學生練習,在進行任何計劃、小組專題、討論時,無論是個人或小組合作,都要加上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一項,讓學生循序漸進地累積全球視野與思考、跨國問題解決技能,也學到時時可以探索新知識、帶來正向改變的態度與能力。2、工作所需要的各種「技能改變」,已經從未來式變成現在進行式世界經濟論壇(WEF)曾指出,在2025年以前,將有9,700萬個新工作問世,8,500萬個工作消失。轉眼之間,這就將在兩年內成形;工作所需技能的改變,其實也從未來式變成了現在式。瑞典的公共就業服務局就運用各種求職廣告與工作趨勢文章中的大數據,抽絲剝繭出人們需要、即時又精確的新技能。因應這些變局,報告建議讓學生更早、甚至15歲前就有機會接觸、認識職場,而且這不只是為了探索他們有興趣的領域而已,還要藉著頻繁的接觸、參訪、與專業人員的互動,得到啟發,思考人生的路徑,體察到不斷變化的職場現實與趨勢。此外,學校要教學生們,不再是為了畢業後想做什麼第一份工作準備,而是要能為一生的職涯變化做好心理準備,以及時時學習、改變、因應的彈性與技能。報告因此也特別強調 WEF 提過的未來能力中的 5 項技能:分析性思考與創新:解決現實世界中新出現、沒有明確定義的問題。主動積極的學習與學習策略:了解當前與未來問題的新資訊跟複雜性,藉以進行決策與解決問題。解決複雜問題:在要解決的問題中,能影響、取得並應用新的知識。批判性思考與分析:認識問題與各種解方的不同面向,藉以採取行動改善問題。創意與原創和提出新方案:用新的角度分析資訊與議題,不同的思維發展新的想法與答案。3、擁有「時刻終身學習」的心態、老師以身作則關於終身學習的討論很多,也無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這也已經是現在式,而非未來式,而且改變愈來愈快,要時時刻刻都願意重新學習新的技能。值得高興的是,幫助人們終身學習的工具與機會也愈來愈多了。但有趣的是,報告特別提到,這要從老師們做起,在學校就以身作則,而非空口要學生未來怎麼做。因為人們總因忙碌無法抽身另外學習,但現在有許多「微學程」的短期課程,或是一個模組一個模組地慢慢學習,不需要拘泥於舊的學習概念,以為得花很多時間去念新學位。在英國的 Teach2030 計劃,就這樣讓老師們也能先落實、並從終身學習中受益,而且現在已經拓展到超過40個國家、上萬名老師,光是在2020年就有一半是來自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二、教學現場的挑戰和未來:3個教學新趨勢除了普遍大眾都關注的教育新未來,Google 也釋出了第二份報告,深入探討教育現場有關教與學的挑戰和未來。1、個人化的教與學更便利人工智慧的進展加上能夠適應使用者需求的科技與教育內容,使得校園內外的學習都愈來愈能提供符合個人需求的內容與體驗。在校園內,老師們若分身乏術,也可以多運用科技工具給予學生合適難度與學習方法的輔導。這在特殊教育以及在某些領域特別需要輔導或資優的學生身上,有更大的彈性與輔助,讓老師因材施教。2、重新想像、設計學習的內容同樣因為教育科技的普及,有了更多可以變換的資源,讓老師在設計教案、教學活動時,整合出更有效、有趣、豐富的學習方式。例如,運用虛擬實境、擴增實境讓學生跳脫書本的文字描述,得以身歷其境地探索與感受,甚至在教室裡就可以模擬校外教學;用遊戲與闖關的學習,也能讓學習變得更生動,讓學生更投入、更起勁。3、老師從「知識守門人」到「學習設計者」過去,老師扮演的是「知識的守門人」。但隨著教育場景的變化,老師的角色更像是「學習的設計者」(choreographers
一、如何為「新未來」做好準備?必備3思維、5技能已經有太多機構提出過未來人才需要問題解決者、教育應與實務接軌、終身學習等概念,但是這份報告看到了更進一步的演變。1、從「問題解決者」進化到「全球問題解決者」過去的各種報告強調「問題解決」技能的重要。但未來世代要解決的,不只是個人、當地的問題,而是要面對全球性的挑戰。所以,教育的內涵還要加上全球觀與跨文化的理解、溝通,並且深諳全球性的議題,像是公平的教育機會、數位素養、永續發展、經濟波動等等,如何使我們在生活、學習與工作各方面的問題都更複雜,以及因應時代所需要的跨領域結合與協作。而且,在解決任何問題時,也要能夠考慮這些全球挑戰的影響。在加拿大的貝爾泉公立學校(Belfountain Public School)就讓學生練習,在進行任何計劃、小組專題、討論時,無論是個人或小組合作,都要加上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一項,讓學生循序漸...
2025年10月的東京,秋意正濃。當人工智慧的浪潮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席捲全球,教育這個承載人類未來的志業,正站在機會與挑戰並存的十字路口。身處變革中心的參與者,不得不帶著對未來的探問與期待,我們就是這群臺灣高中優質化數位前導學校的教育夥伴,踏上了前往「Google For Education Leader Series 2025」的旅程,並深入參訪了東京的教育創新典範——廣尾學園。 研討會活動以「引領AI時代(Leading In The AI
2025年10月的東京,秋意正濃。當人工智慧的浪潮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席捲全球,教育這個承載人類未來的志業,正站在機會與挑戰並存的十字路口。身處變革中心的參與者,不得不帶著對未來的探問與期待,我們就是這群臺灣高中優質化數位前導學校的教育夥伴,踏上了前往「Google for Education Leader Series 2025」的旅程,並深入參訪了東京的教育創新典範——廣尾學園。 研討會活動以「引領AI時代(Leading in the AI era)」為核心,匯聚了亞太地區的教育領袖。我們看到的,不僅是AI工具的驚人潛力,也包含AI如何從根本上重塑教育的大願景、實踐路徑與核心價值。本文將從Google揭示的大願景、核心工具NotebookLM的實踐解構、日本教育前線的導入模型、廣尾學園的辦學智慧,乃至最終回歸臺灣本土的深刻反思,系統性地梳理這趟旅程帶來的啟示,期望為臺灣的教育革新之路,提...
2024年,教育現場經歷了許多令人深思的大事件,從師生衝突的激化到政策的調整,每一件都牽動著師生的日常,也對教育的未來帶來深遠影響。 從這15件教育大事件中,我們可以歸納出2024年教育現場正面臨的幾大變化與挑戰: 師生衝突與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大修顯示,師生之間的互動模式正受到考驗,如何修復信任與建立尊重成為迫切課題。校安通報機制修正與學輔法修法則進一步強化了校園安全的法律與輔導網絡,但實際落實仍需更多支持。 學生拿球棒打傷老師、情障生與老師發生激烈衝突……,相似的親師生衝突早已不是首例。「身為老師,我不會用威權教育孩子,更不想回到體罰世代拿出藤條、用恐懼讓孩子信服。老師已經退了一百步,不再求尊師重道的年代能回來,只希望當我們拿出善意的時候,至少還能互相尊重⋯⋯」 教師是對學生和他們自己都有遠大的夢想和抱負。 隨著新的一年的到來,我們不禁思考一些問題,比如“今年我們能做些什麼不同?”和“我怎樣才能加強我的教學,以營造一個更具吸引力的課堂環境?” 步入 2024 年的領域,當我們考慮如何為學生做得更好時,請放心,ClassPoint 會為您提供支援。
2024年,教育現場經歷了許多令人深思的大事件,從師生衝突的激化到政策的調整,每一件都牽動著師生的日常,也對教育的未來帶來深遠影響。 從這15件教育大事件中,我們可以歸納出2024年教育現場正面臨的幾大變化與挑戰: 師生衝突與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大修顯示,師生之間的互動模式正受到考驗,如何修復信任與建立尊重成為迫切課題。校安通報機制修正與學輔法修法則進一步強化了校園安全的法律與輔導網絡,但實際落實仍需更多支持。 學生拿球棒打傷老師、情障生與老師發生激烈衝突……,相似的親師生衝突早已不是首例。「身為老師,我不會用威權教育孩子,更不想回到體罰世代拿出藤條、用恐懼讓孩子信服。老師已經退了一百步,不再求尊師重道的年代能回來,只希望當我們拿出善意的時候,至少還能互相尊重⋯⋯」 教師是對學生和他們自己都有遠大的夢想和抱負。 隨著新的一年的到來,我們不禁思考一些問題,比如“今年我們能做些什麼不同?”和“我怎...
傳統上,教育趨勢是為企業家和企業主的收視率而發佈的,因此它們被呈現為冷酷的事實和預測,往往年復一年地顯得單調。 在 ClassPoint,我們採取了不同的方法。 我們將教育工作者置於我們使命的核心,我們的承諾是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以無縫融入課堂的寶貴知識。 因此,我們將 2024 年教育的主要趨勢轉化為專門為教師量身定製的可操作見解。 一口大小和微學習的興起是自 2023 年以來一直持續的教育趨勢之一。
傳統上,教育趨勢是為企業家和企業主的收視率而發佈的,因此它們被呈現為冷酷的事實和預測,往往年復一年地顯得單調。 在 ClassPoint,我們採取了不同的方法。 我們將教育工作者置於我們使命的核心,我們的承諾是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以無縫融入課堂的寶貴知識。 因此,我們將 2024 年教育的主要趨勢轉化為專門為教師量身定製的可操作見解。 一口大小和微學習的興起是自 2023 年以來一直持續的教育趨勢之一。 隨著 TikTok 和 Instagram 等短視頻平臺成為焦點,現代學習者已經習慣於在旅途中在手機上消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