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翻轉教室 翻轉教育
翻轉教室(英語:Flipped classroom)廣泛的來說,是「翻轉了原來大家認為老師講、學生抄、一對多、教完考」的觀念,但翻轉教師做的是不一定都是準備影片在課前讓學生預習,而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教給他們能力,並且能保有自學的熱情跟方法。 編按:翻轉教室(英文:Flipped classroom)為2007年起源於美國的教學模式。由學生自行看老師或其他人準備的課程內容,到學校時,學生和老師一起完成作業,並且進行問題及討論。 以英文來說還是有不少老師用講述法上課,所以近幾年來很多人都在做不一樣的事情,而這些都可以很廣泛的來說就是「翻轉了原來大家認為老師講、學生抄、一對多、教完考」的觀念。 如果仔細看親子天下報導的翻轉教師,他們做到的是不一定都是準備影片在課前讓學生預習,而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教給他們能力,並且能保有自學的熱情跟方法。 用我的方式來說的話,就是「採用更多元的方法、讓學生對英文產生興趣,並且跟生活做真正的連結」。可以是結合藝術、音樂、多媒體、分組報告、流行文化、戲劇或桌遊! 翻轉教室(英語:Flipped classroom),又譯為顛倒教室,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2007年起源於美國[1],翻轉教室會先由學生在家中看老師或其他人準備的標準課程內容,到學校時,學生和老師一起完成作業,並且進行問題及討論。由於學生及老師的角色對調,而在家學習,在學校完成作業的方式,例如使用筆電互動,也和傳統教學不同,因此稱為「翻轉教室」[2]。
2007年,由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磯山林地公園高中(英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兩位化學老師貝格曼(Jonathan Bergmann)與山森(Aaron Sams),為解決學生缺課問題並進行補救教學,於是先錄製影片上傳至YouTube,讓學生自己上網自學;課堂上則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或解惑、或實驗,啟動了翻轉教室[3]。 山森與貝格曼認為,「翻轉教室」的重點不在於老師自製課堂影片來教學,而是能真正思考如何更有效益的運用課堂互動時間。老師作為知識領域的專家,可以將比較屬於單向傳授的部分,讓學生自行學習,而將面對面的時間用於解決個別問題,且更進一步地用以發展高階的能力 (如:Bloom’s Taxonomy 中知識應用、分析、綜合及評估等能力)。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地去了解、探索問題及深入思考,才能真正地讓學習深化,而所培養的自主學習態度也是一切創新研究的根本。[4] 「翻轉教室」的最大推手是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他為了指導親戚小孩數學而錄製教學影片上傳網路,這模式受到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注意進而投資。 後來影片內容慢慢擴及各科,成為今天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至今,每月都有超過百萬名學生會上網來使用可汗學院,影片點閱次數高達四億七千萬次,影響力愈來愈大。 「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是一種重構課堂時間與學習流程的教學模式,其核心思想在於將知識傳授的環節移至課堂之外,讓學生在課前透過影片或其他數位教材先行學習基本概念,將寶貴的課堂時間保留給討論、協作、問題解決與實作練習等高互動活動。這種設計顛覆了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課後完成作業的流程,使課堂成為知識應用與深度探究的場域。 「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是一種源自美國高中教育現場的教學法,由 Bergmann 與Sams 於 2007 年提出,原始目的是為了讓因故缺課的學生能透過教師預錄影片補課。這種方式意外獲得熱烈回響,促使他們改變課堂安排,讓學生在家中先行觀看教材影片,並將課堂時間用於提問、討論與互動。這種顛覆傳統「課堂講授、課後作業」的教學模式被稱為「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此後,隨著教育科技發展,翻轉教室逐漸演變為一種強調課前自學、課中互動的教學模式,廣泛應用於大學、技職及中小學教學現場。其後,Khan 學院創辦人 Salman Khan 透過製作涵蓋多個學科的大量教學影片,並建立線上教育平台「Khan Academy」,進一步推動了這種課前學習、課堂應用的模式在全球的知名度。然而,在這邊要注意的是,Khan Academy 本質上是一個提供數位資源的教育平台,而非翻轉教室本身。
事實上,無論是 YouTube、Khan Academy、Udemy 還是 edX,這些平台本質上都是資訊傳遞的媒介,提供豐富的數位教材與學習資源。它們是否構成翻轉教室,取決於教師如何在課程設計中加以運用。當教師將這些資源作為課前預習材料,並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討論與實作時,這些平台就成為翻轉教室的重要支援工具;若只是單向觀看影片或被動接收資訊,則仍停留在傳統學習的範疇。 翻轉教室的價值在於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前建立基礎,並在課堂中透過互動、反思與實踐深化理解。這不僅提高了學習參與度,也促進了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養成,使課堂真正成為知識活化與能力培養的場域。 在翻轉教室的運作中,教室並不只是單純的物理空間,而是一個融合多種元素的綜合性學習場域。其物理環境包括空間佈局、座位安排、光線、通風與聲音條件,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注與舒適度。教學資源則涵蓋傳統的白板、投影設備與教材,以及數位化的線上平台、互動工具與模擬軟體,為課堂活動提供多樣化支援。參與者不僅限於教師與學生,還可能包括助教、業界講師或遠距協作夥伴,共同形塑課堂的人際互動網絡。學習活動從講授、討論、實驗到專題製作與同儕回饋,決定了學生參與的深度與廣度。文化與規範則構成教室的內在氛圍,如鼓勵提問、容許多元觀點與合作精神。最後,科技支援已成為現代翻轉教室不可或缺的一環,從多媒體設備到學習管理系統與生成式 AI 助教,都能協助教師進行教學設計與學習追蹤。這些元素相互交織,使教室成為翻轉教室模式下知識應用與深度學習的核心場域。 將新興科技轉化為教學科技,建構符合各學習領域的教學機制,以尋求新的教學可能性,是不同學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進入21世紀 之後,隨著數位科技的進展,教學科技在教育領域中扮演著愈趨重要的環節。推陳出新的各類數位科技,讓今日的教學模式較之以往更為 多元,教學形式產生許多轉變可能。近年間廣被討論的「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即是為國際間教育工作者所關注的新興教學模式。顧名思義,翻轉教室的核心概念即是將教學模式「翻轉」,將傳統中「教師在課堂中教授課程內容,學生在課後討論、練習,並完成作業」的授課模式,翻轉成為「學生在課前觀看教師預先錄製的課程內容,然後到課堂上進行討論、練習,並完成作業」的上課方式。 從前述的概念而言,翻轉教室類似要學生先進行「課前預習」的概念,但是一般在缺乏指引的狀況下,預習的效果難料。同時,在上課時,由於教師面對全體學生,難以因應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重複講授學習內涵,因之無法確保每一位學生均能達到學習目標。但在翻轉教室的模式下,學生的課前預習等同是在教師的教學下進行,在實體課堂中時,教師即得以有充裕的時間,回應學生的個別需求,學生也可視自己的學習特質,反覆觀看教學影帶,以達到精熟的學習。Bishop 及 Verleger(2013)認為,翻轉教室應包含兩個元素,一為在教室中的互動式團體學習活動(interactive group learning activities inside the classroom),另一為在教室之外以電腦為基礎的個別式教學活動(direct computer-based individual instruction outside the classroom)。因此,翻轉教室可與各類以學生為中心之建構取向教學策略結合應用,如問題導向式學習、行動導向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合作學習、同儕學習等 2007年間,美國科羅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兩位化學老師Jon Bergmann 與 Aaron Sams,將上課內容預錄成影片上傳到YouTube網站讓學生課前自學,因為教學效果良好,進而將此種顛覆傳統上課方式的教學模式命名為「翻轉教室」(Hamdan、McKnight、McKnight & Arfstrom 2013)。在前述的成功經驗之後,翻轉教室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議題,引發全球許多教師投入翻轉教學。根據對美國453位教師實施翻轉教室後的研究結果顯示,翻轉教室的教學成效顯著,有88%的受訪教師提高了教學工作的滿意度,67%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所進步,80%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習態度明顯改善,更有99%的教師表示將繼續使用翻轉教室做為教學模式(ClassroomWindow,2012)。在高等教育界,2014年發表的NMC Horizon Report指出,翻轉教室是目前高等教育階段發展中的重要教學科技,而除去以知的優點外,翻轉教室尚能讓學習者精熟在工作職場上所需的知識與技能(Johnson、Adams Becker、Estrada & Freeman,2014)。
大學階段教師的教學任務多元,除了授予專業知識之外,尚須能給予大學生在日常生活、未來職涯與生涯上的解惑。在以往的教學型態中,教師迫於課程進度,往往較難在課堂上扮演良師益友的mentor角色。若能透過翻轉教室輔助教學,教師將有富於彈性的實體教學空間,更能揮灑多元的教師角色。鑒於前述,為加強本校教師對於翻轉教室的了解與應用,本校教學發展中心自103年度開始,透過一系列的教學講座、工作坊研習與經驗分享等活動,提供教師相關的概念與實務做法,鼓勵教師由「知識的教導者」轉型為「學習的引導者」。同時,並建置「師大翻轉教室」教學網站,匯聚相關研究論述、教學資源、典範課程,以及討論空間,提供本校教師精進本身教學職能,共創具有前瞻性的校園學習環境。 為取得本站最佳瀏覽效果,請使用最新版本的Chrome瀏覽器或Firefox瀏覽器。 For optimum viewing, we recommend you use Google Chrome or Mozilla Firefox. 多年來,教學方式不斷發展,教育的面貌也不斷改變。它不再僅僅只是向學生介紹理論和主題,而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個人和職業技能。 要做到這一點,傳統的教學方法必須退居二線,互動課堂活動將成為中心。翻轉課堂,邁步向前! 最近,翻轉教室的概念在教育工作者中越來越受到關注。這種學習方法究竟有何獨特之處,以至於它徹底顛覆了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學習方式?讓我們深入了解翻轉課堂,並看看一些翻轉課堂的案例和可供實踐的策略。 翻轉課堂 是一種互動和混合的學習方法,注重個人和主動學習,而不是傳統的小組學習。 學生在家裡學習新的內容和概念,並在學校時單獨練習。
通常,這些概念是通過學生可以在家觀看的預先錄製的視頻來介紹的,他們來學校學習這些主題時需要一些相同的背景知識。 教育家總是在尋找創新的教學方式,「教學創新」儼然已成為教育界響亮的名詞,它是一種教學方式及態度的改變,而教室是學生受教的最主要場所,如果教室中師生的互動關係不改變,「教學創新」是不容易實踐的,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則是日前在教學上最受到矚目的教學方式,其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改變師生互動模式的創新改革,使學習不僅可發生在教室內,也可在教室外,這也是翻轉教室所要提倡的教學概念(駐休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4;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6)。翻轉教室源自於Jonathan Bergmann以及Aaron Sams的科羅拉多州高中教師。2007年,他們實驗性地將他們的講課內容錄製成影片,請學生自己在家裡觀看,這樣他們就可以把有限的課堂時間運用在跟學生進行其他深入的討論學習活動。當時他們並沒有想到,這種實驗性的教學法有朝一日中會有一個專有名詞﹣「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來形容它,而且還愈來愈受到重視、愈來愈流行(駐休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3)。所謂的「翻轉教室」,顧名思義,就是「翻轉」原本上課與回家作業的時間與步驟;利用科技輔助,教師們先自行製作影片,讓學生在授課前,先在家中利用網路觀看教學影片或預習相關線上授課教材,自己消化了解教材內容及進度,然後將課堂的時間完全用來進行分組討論、實驗、提問、練習、小型研討、專題研究、完成作業,或其他師生互動的活動,更深入的讓學生完全理解、吸收(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3;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2013)。簡言之,就是「在學校做家庭作業、在家做學校作業」,整體的概念是指將學習的方式由教師對學生講課,轉變為蘇格拉底式,讓學生透過批判性思考從彼此學習(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15)。 有經驗的教師們指出翻轉教室的四大基礎,可以英文字母 FILP分別來代表(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3;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15):彈性的學習環境(Flexible Environments)、不同的學習文化(Learning Culture)、更明確的目的性內容(Intentional Content)、更專業的教師(Professional Educators)。而翻轉教室的優勢則包括:有助學生自主學習、持續回饋的學習歷程、分散新教材的認知負荷、善用並超越教育科技、落實建構式學習、強化大學課程教學的轉型與革新。目前並沒有所謂「正確」的方式來進行翻轉教室,畢竟因應不同的主題就會有不同教學法,而且各自的教育理念也都不一樣。然而,創造、引導以及源源不斷的影片資源,仍是「翻轉教室」得以成功的不二法門,以下提供相關操作訣竅(駐休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3):一、翻轉策略多元化;二、從小處做起;三、想辦法讓學生接受這種新的教學法;四、讓家長也跟著學習;五、教學生如何觀看影片;六、鼓勵學生看影片,但不要懲罰他們沒看影片;七、不要將影片當作唯一的教學工具;八、讓影片簡短且具互動性;九、尋找翻轉教室教學者的同好。 翻轉教室是近年在國內外新興的創新教學新趨勢,其最主要精神仍在於改變過往由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變更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變成以學生學習需求為主要訴求,讓教師成為學習歷程的協助者而非主導者,使學生成為自己的學習主人。這樣的創新教學概念在於力求改變枯燥的傳統教學模式,讓教師得以發現學生的學習困難所在,同時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模式對於我國中小學乃至於大學教育的課程改革都有深度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希冀未來更多相關教育政策創造翻轉教室的新氛圍,讓教師更願意嘗試教學的創新改革。雖然翻轉教室並非一體適用現教育現場,然而以建立學生自主學習與深度討論與思考的學習模式,確是教學最理想的境界,故而,如何將其精神轉化並融入各種教育環境,是值得未來課程教學改革者深思之處。此外,針對偏鄉教育、弱勢教育、學習落差等需要教育革新的領域,上述相關翻轉教室的操作策略亦有諸多可供參用之處,根據不同情境再適度進行翻轉教室的策略調整以融入所需教育情境之下,這將使得翻轉教室得以更能發揮其功效。最後,近年來教育部門、非正式教育組織與學校開始致力推動翻轉教室模式融入我國教育模式當中,一時教學觀摩、工作坊或研討會等各種形式翻轉教室的交流如雨後春筍迅速在國內各地萌芽。然而在此過程中,也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亦有其他現象表明翻轉教室並非萬靈丹,反而出現學生與家長的反對聲浪。並非所有教師都能認同翻轉教室在教育現場的推動,尤其中小學教師面臨學生升學課業壓力與學生家長的高度期盼,以及行政、教學事務更加繁重的教育環境,提供與鼓勵教師從事翻轉教室的教學模式改革,是否真能達成既訂的教育理想與目標。翻轉教室在如火如荼的發展過程中,許多教師的聲音可能已被淹沒。針對這些議題,都是值得相關研究再進行深度探討之。 臺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福岡分處派駐人員(2013)。日本佐賀縣武雄市國中小實施「反轉教學」。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45。 駐休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3)。教育新思維:『翻轉教室』的九個影片教學訣竅。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44。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主題。以下是對「翻轉教育的挑戰:科技是助力還是阻力?」的解說,從多個角度探討科技在翻轉教育中的角色與挑戰: 翻轉教育(Flipped Classroom)是一種顛覆傳統教學模式的理念:學生在課前透過影片或教材自主學習基本知識,課堂上則用來進行討論、實作或互動式學習,加強理解與應用能力。 如果你需要這段解說設計成簡報、圖卡,或想深入某個面向(例如教師觀點或政策層面),我也可以幫你補充。你想要怎樣呈現這個主題? 翻轉教室是一種結合科技,將學習歷程由「教師主導」(teacher-centered)的講課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一種學習模式。之所以稱為「翻轉」是因為它將原本通常是在教室內完成的課堂活動或是作業「翻轉」到線上教學以及自主學習。它有別於一般的線上教學課程學生只做單方面的學習,參加翻轉教室(或稱翻轉教育)的學生,依舊必須回到課堂上,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上與教師或同儕討論。 翻轉教室起源於Dr. Baker 在2000年時所發表的一篇文「The Classroom Flip」,不過目前最為成功也最為人知的是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阿敏·可汗(Salman Amin Khan)於2006年所創立的一所非營利教育機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
翻轉教室沒有年齡的限制,端看教學者如果設計課程,將課程變成可以在網路(站)上自我學習的型態。目前最成功的案例為「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一系列教材。採外,許多教授也在課程中推行混搭翻轉教室及課堂討論的大學課程(Lage et al., 2000; Bergmann & Sams,2012)。 根據美國教育部2009年的研究顯示,運用線上學習法(online-learning),是21世紀不可避免的一種趨勢,而結合線上學習與面對面(face-to-face)的教學最能達到學習效果。 翻轉教室的施行前提是學生必需要「事先上網閱讀教材」後,方能進入教室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而這個前提也通常是翻轉教室最大阻礙,學生可能因為並不適應這樣的學習模式,因此無法先行上網學習,或是學生即使先到預設的網站學習新知,但因為遇到困難而中途停下來。以上都是翻轉教室在推行時最容易遇到的阻礙。 翻转课堂(英語:Flipped classroom),又譯為顛倒教室,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2007年起源於美國[1],翻转课堂會先由學生在家中看老師或其他人準備的標準課程內容,到學校時,學生和老師一起完成作業,並且進行問題及討論。由於學生及老師的角色對調,而在家學習,在學校完成作業的方式,例如使用筆電互動,也和傳統教學不同,因此稱為「翻转课堂」[2]。 2007年,由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矶山林地公園高中(英语: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兩位化學老師貝格曼(Jonathan Bergmann)與山森(Aaron Sams),為解決學生缺課問題並進行補救教學,於是先錄製影片上傳至YouTube,讓學生自己上網自學;課堂上則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或解惑、或實驗,啟動了翻轉教室[3]。 山森與貝格曼認為,「翻轉教室」的重點不在於老師自製課堂影片來教學,而是能真正思考如何更有效益的運用課堂互動時間。老師作為知識領域的專家,可以將比較屬於單向傳授的部分,讓學生自行學習,而將面對面的時間用於解決個別問題,且更進一步地用以發展高階的能力 (如:Bloom’s Taxonomy 中知識應用、分析、綜合及評估等能力)。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地去了解、探索問題及深入思考,才能真正地讓學習深化,而所培養的自主學習態度也是一切創新研究的根本。[4]
「翻轉教室」的最大推手是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他為了指導親戚小孩數學而錄製教學影片上傳網路,這模式受到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注意進而投資。 後來影片內容慢慢擴及各科,成為今天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至今,每月都有超過百萬名學生會上網來使用可汗學院,影片點閱次數高達四億七千萬次,影響力愈來愈大。
People Also Search
- 到底什麼是翻轉教室?|翻轉教育
- 翻轉教室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zh.wikipedia.org
- 翻轉教室教學法 - Uedu優學院
- 翻轉教室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
- 7 個獨特的翻轉教室案例和模型 - 21 世紀翻轉學習 - AhaSlides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 第166期 - 翻轉教室帶動教學創新之探究
- 翻轉「翻轉教育的挑戰:科技是助力還是阻力?」 - 訪客瀏覽文章
- 翻轉教室10問 - Feala
- PDF 落實翻轉教室的核心理念,教育研究月刊
- 翻转课堂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翻轉教室(英語:Flipped Classroom)廣泛的來說,是「翻轉了原來大家認為老師講、學生抄、一對多、教完考」的觀念,但翻轉教師做的是不一定都是準備影片在課前讓學生預習,而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教給他們能力,並且能保有自學的熱情跟方法。 編按:翻轉教室(英文:Flipped Classroom)為2007年起源於美國的教學模式。由學生自行看老師或其他人準備的課程內容,到學校時,學生和老師一起完成作業,並且進行問題及討論。 以英文來說還是有不少老師用講述法上課,所以近幾年來很多人都在做不一樣的事情,而這些都可以很廣泛的來說就是「翻轉了原來大家認為老師講、學生抄、一對多、教完考」的觀念。 如果仔細看親子天下報導的翻轉教師,他們做到的是不一定都是準備影片在課前讓學生預習,而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教給他們能力,並且能保有自學的熱情跟方法。 用我的方式來說的話,就是「採用更多元的方法、讓學生對英文產生興趣,並且跟生活做真正的連結」。可以是結合藝術、音樂、多媒體、分組報告、流行文化、戲劇或桌遊! 翻轉教室(英語:Flipped Classroom),又譯為顛倒教室,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2007年起源於美國[1],翻轉教室會先由學生在家中看老師或其他人準備的標準課程內容,到學校時,學生和老師一起完成作業,並且進行問題及討論。由於學生及老師的角色對調,而在家學習,在學校完成作業的方式,例如使用筆電互動,也和傳統教學不同,因此稱為「翻轉教室」[2]。
翻轉教室(英語:Flipped classroom)廣泛的來說,是「翻轉了原來大家認為老師講、學生抄、一對多、教完考」的觀念,但翻轉教師做的是不一定都是準備影片在課前讓學生預習,而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教給他們能力,並且能保有自學的熱情跟方法。 編按:翻轉教室(英文:Flipped classroom)為2007年起源於美國的教學模式。由學生自行看老師或其他人準備的課程內容,到學校時,學生和老師一起完成作業,並且進行問題及討論。 以英文來說還是有不少老師用講述法上課,所以近幾年來很多人都在做不一樣的事情,而這些都可以很廣泛的來說就是「翻轉了原來大家認為老師講、學生抄、一對多、教完考」的觀念。 如果仔細看親子天下報導的翻轉教師,他們做到的是不一定都是準備影片在課前讓學生預習,而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教給他們能力,並且能保有自學的熱情跟方法。 用我的方式來說的話,就是「...
2007年,由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磯山林地公園高中(英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兩位化學老師貝格曼(Jonathan Bergmann)與山森(Aaron Sams),為解決學生缺課問題並進行補救教學,於是先錄製影片上傳至YouTube,讓學生自己上網自學;課堂上則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或解惑、或實驗,啟動了翻轉教室[3]。 山森與貝格曼認為,「翻轉教室」的重點不在於老師自製課堂影片來教學,而是能真正思考如何更有效益的運用課堂互動時間。老師作為知識領域的專家,可以將比較屬於單向傳授的部分,讓學生自行學習,而將面對面的時間用於解決個別問題,且更進一步地用以發展高階的能力
2007年,由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磯山林地公園高中(英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兩位化學老師貝格曼(Jonathan Bergmann)與山森(Aaron Sams),為解決學生缺課問題並進行補救教學,於是先錄製影片上傳至YouTube,讓學生自己上網自學;課堂上則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或解惑、或實驗,啟動了翻轉教室[3]。 山森與貝格曼認為,「翻轉教室」的重點不在於老師自製課堂影片來教學,而是能真正思考如何更有效益的運用課堂互動時間。老師作為知識領域的專家,可以將比較屬於單向傳授的部分,讓學生自行學習,而將面對面的時間用於解決個別問題,且更進一步地用以發展高階的能力 (如:Bloom’s Taxonomy 中知識應用、分析、綜合及評估等能力)。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地去了解、探索問題及深入思考,才能真正地...
事實上,無論是 YouTube、Khan Academy、Udemy 還是 EdX,這些平台本質上都是資訊傳遞的媒介,提供豐富的數位教材與學習資源。它們是否構成翻轉教室,取決於教師如何在課程設計中加以運用。當教師將這些資源作為課前預習材料,並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討論與實作時,這些平台就成為翻轉教室的重要支援工具;若只是單向觀看影片或被動接收資訊,則仍停留在傳統學習的範疇。 翻轉教室的價值在於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前建立基礎,並在課堂中透過互動、反思與實踐深化理解。這不僅提高了學習參與度,也促進了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養成,使課堂真正成為知識活化與能力培養的場域。 在翻轉教室的運作中,教室並不只是單純的物理空間,而是一個融合多種元素的綜合性學習場域。其物理環境包括空間佈局、座位安排、光線、通風與聲音條件,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注與舒適度。教學資源則涵蓋傳統的白板、投影設備與教材,以及數位化的線上平台、互動工具與模擬軟體,為課堂活動提供多樣化支援。參與者不僅限於教師與學生,還可能包括助教、業界講師或遠距協作夥伴,共同形塑課堂的人際互動網絡。學習活動從講授、討論、實驗到專題製作與同儕回饋,決定了學生參與的深度與廣度。文化與規範則構成教室的內在氛圍,如鼓勵提問、容許多元觀點與合作精神。最後,科技支援已成為現代翻轉教室不可或缺的一環,從多媒體設備到學習管理系統與生成式 AI 助教,都能協助教師進行教學設計與學習追蹤。這些元素相互交織,使教室成為翻轉教室模式下知識應用與深度學習的核心場域。 將新興科技轉化為教學科技,建構符合各學習領域的教學機制,以尋求新的教學可能性,是不同學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進入21世紀
事實上,無論是 YouTube、Khan Academy、Udemy 還是 edX,這些平台本質上都是資訊傳遞的媒介,提供豐富的數位教材與學習資源。它們是否構成翻轉教室,取決於教師如何在課程設計中加以運用。當教師將這些資源作為課前預習材料,並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討論與實作時,這些平台就成為翻轉教室的重要支援工具;若只是單向觀看影片或被動接收資訊,則仍停留在傳統學習的範疇。 翻轉教室的價值在於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前建立基礎,並在課堂中透過互動、反思與實踐深化理解。這不僅提高了學習參與度,也促進了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養成,使課堂真正成為知識活化與能力培養的場域。 在翻轉教室的運作中,教室並不只是單純的物理空間,而是一個融合多種元素的綜合性學習場域。其物理環境包括空間佈局、座位安排、光線、通風與聲音條件,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注與舒適度。教學資源則涵蓋傳統的白板、投影設...
大學階段教師的教學任務多元,除了授予專業知識之外,尚須能給予大學生在日常生活、未來職涯與生涯上的解惑。在以往的教學型態中,教師迫於課程進度,往往較難在課堂上扮演良師益友的mentor角色。若能透過翻轉教室輔助教學,教師將有富於彈性的實體教學空間,更能揮灑多元的教師角色。鑒於前述,為加強本校教師對於翻轉教室的了解與應用,本校教學發展中心自103年度開始,透過一系列的教學講座、工作坊研習與經驗分享等活動,提供教師相關的概念與實務做法,鼓勵教師由「知識的教導者」轉型為「學習的引導者」。同時,並建置「師大翻轉教室」教學網站,匯聚相關研究論述、教學資源、典範課程,以及討論空間,提供本校教師精進本身教學職能,共創具有前瞻性的校園學習環境。 為取得本站最佳瀏覽效果,請使用最新版本的Chrome瀏覽器或Firefox瀏覽器。 For Optimum Viewing, We Recommend You Use Google
大學階段教師的教學任務多元,除了授予專業知識之外,尚須能給予大學生在日常生活、未來職涯與生涯上的解惑。在以往的教學型態中,教師迫於課程進度,往往較難在課堂上扮演良師益友的mentor角色。若能透過翻轉教室輔助教學,教師將有富於彈性的實體教學空間,更能揮灑多元的教師角色。鑒於前述,為加強本校教師對於翻轉教室的了解與應用,本校教學發展中心自103年度開始,透過一系列的教學講座、工作坊研習與經驗分享等活動,提供教師相關的概念與實務做法,鼓勵教師由「知識的教導者」轉型為「學習的引導者」。同時,並建置「師大翻轉教室」教學網站,匯聚相關研究論述、教學資源、典範課程,以及討論空間,提供本校教師精進本身教學職能,共創具有前瞻性的校園學習環境。 為取得本站最佳瀏覽效果,請使用最新版本的Chrome瀏覽器或Firefox瀏覽器。 For optimum viewing, we recommend you us...
通常,這些概念是通過學生可以在家觀看的預先錄製的視頻來介紹的,他們來學校學習這些主題時需要一些相同的背景知識。 教育家總是在尋找創新的教學方式,「教學創新」儼然已成為教育界響亮的名詞,它是一種教學方式及態度的改變,而教室是學生受教的最主要場所,如果教室中師生的互動關係不改變,「教學創新」是不容易實踐的,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則是日前在教學上最受到矚目的教學方式,其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改變師生互動模式的創新改革,使學習不僅可發生在教室內,也可在教室外,這也是翻轉教室所要提倡的教學概念(駐休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4;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6)。翻轉教室源自於Jonathan Bergmann以及Aaron Sams的科羅拉多州高中教師。2007年,他們實驗性地將他們的講課內容錄製成影片,請學生自己在家裡觀看,這樣他們就可以把有限的課堂時間運用在跟學生進行其他深入的討論學習活動。當時他們並沒有想到,這種實驗性的教學法有朝一日中會有一個專有名詞﹣「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來形容它,而且還愈來愈受到重視、愈來愈流行(駐休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3)。所謂的「翻轉教室」,顧名思義,就是「翻轉」原本上課與回家作業的時間與步驟;利用科技輔助,教師們先自行製作影片,讓學生在授課前,先在家中利用網路觀看教學影片或預習相關線上授課教材,自己消化了解教材內容及進度,然後將課堂的時間完全用來進行分組討論、實驗、提問、練習、小型研討、專題研究、完成作業,或其他師生互動的活動,更深入的讓學生完全理解、吸收(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3;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2013)。簡言之,就是「在學校做家庭作業、在家做學校作業」,整體的概念是指將學習的方式由教師對學生講課,轉變為蘇格拉底式,讓學生透過批判性思考從彼此學習(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15)。 有經驗的教師們指出翻轉教室的四大基礎,可以英文字母 FILP分別來代表(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3;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15):彈性的學習環境(Flexible Environments)、不同的學習文化(Learning Culture)、更明確的目的性內容(Intentional
通常,這些概念是通過學生可以在家觀看的預先錄製的視頻來介紹的,他們來學校學習這些主題時需要一些相同的背景知識。 教育家總是在尋找創新的教學方式,「教學創新」儼然已成為教育界響亮的名詞,它是一種教學方式及態度的改變,而教室是學生受教的最主要場所,如果教室中師生的互動關係不改變,「教學創新」是不容易實踐的,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則是日前在教學上最受到矚目的教學方式,其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改變師生互動模式的創新改革,使學習不僅可發生在教室內,也可在教室外,這也是翻轉教室所要提倡的教學概念(駐休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4;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6)。翻轉教室源自於Jonathan Bergmann以及Aaron Sams的科羅拉多州高中教師。2007年,他們實驗性地將他們的講課內容錄製成影片,請學生自己在家裡觀看,這樣他們就可以把有限的課堂時間運用在跟學生進行其他深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