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基本資料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Leo Migdal
-
計畫基本資料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為協助大學建立自我定位及發展特色,教育部自92年起陸續推動多項競爭型經費計畫(如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推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等),並輔以區域教學資源中心、區域產學合作中心、教學增能計畫及創新轉型計畫等機制協助其他學校,以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協助大學發展特色。 前揭計畫均以學校為核心,為著重學校應以學生學習為主體,教育部爰以「連結在地、接軌國際及迎向未來」為主軸,以「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為願景,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以下簡稱深耕計畫),分為第一部分「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以及第二部分「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際競爭力,兩大主軸推動。未來將以各大學中長程校務規劃為主體,以5年為期,自107年1月起執行至111年12月止,在「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四大目標下,協助大學配合社會趨勢及產業需求進行教學方法之創新,引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進而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 大學教育應以培育對社會有用、能解決問題、具有跨領域綜整能力人才為第一要務,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創造高教價值,讓學生有所感受「被社會需要」並樂於學習。 綜觀世界知名大學的教學不斷創新翻轉,跳脫傳統課程安排,重視問題或目標導向學習課程設計,突破系與系間僵化限制,提供學生學習多元彈性自主空間。此外,校園應提供學生學習失敗經驗,透過鼓勵學生學習創新創業,提供面對失敗不斷再創新的機會。同時,學生要具備國際競爭力,在語言溝通能力、數位力以及前瞻力上都需有所準備,大學責任應培養年輕人具備前瞻及洞燭外來之能力。 綜上,期望大學培育出各級各類多元優質人才,進而帶動國家整體的幸福與繁榮,為達願景,教育部爰以「迎向未來」、「連結在地」、「接軌國際」為主軸,協助各大學以不同之特色為基礎,以達到「適性揚才」之目的,使高教經費之配置能更為廣泛地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學習成果,創造高等教育價值,成就每一位青年,帶動社會創新活力。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三大補助計畫結束後,於2018年1月1日起,以五年為一期所建立的一個涵蓋高教、技職體系的整合性補助計畫。計畫稱依照各校辦學績效、學術能量、學生人數等方面進行經費審查核定。該計畫之第一部分為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多元發展;第二部分全球鏈結核定學校,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共有23校入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4校參與全校型計畫[1][2][3]。

114年(2025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定補助經費之大專院校列出如下(公、私立學校分別列示)[4] 。 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卓越研究中心,共有23校入選[4]。 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教育部盤點檢討過往多項競爭型經費計畫執行成果及問題,並參酌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立委舉辦之7場「高等教育改革論壇」,及大專校院多次座談會之意見,檢討過去問題後,自107年度起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期望大學培育出各級各類多元優質人才,協助大學依其定位發展多元特色,進而帶動國家整體的幸福與繁榮。 為達成此願景,本部以「連結在地、接軌國際及迎向未來」為主軸,以「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為目標,協助各校依本身優勢發展特色,配合社會趨勢及產業需求進行教學方法創新,引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關鍵基礎能力及就業能力,以達到「適性揚才」之目的,並使高教經費之配置能更為廣泛地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創造高等教育價值,帶動社會創新活力。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分為「第一部分: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編列預算經費88億元,以及「第二部分: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編列預算經費53億元(全校型40億元、研究中心13億元),同時挹注大學關懷在地及弱勢學生扶助,共計25.7億元(五專展翅計畫8.7億元另案核配),合計166.7億元(不含科技部後續加碼7億元)。使各大學依學生特質及學校定位,培育出適才適所之學生,協助各校依本身優勢發展特色,以利大學長期穩定發展;同時亦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以全力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卓越研究中心。 為建立有品質之審查作業,高教深耕計畫審查方式與以往不同,首先在於建立教育部、學校及審查委員之三方溝通對話機制,取代由上而下之審查方式。教育部透過全體審查委員共識會議,凝聚委員共識;而學校在正式研提計畫書前先提出初步構想書,由審查委員共同審閱與討論後,協助學校發現問題,提供學校發展改善的回饋建議,再由學校研提正式計畫書,使審查成為正向有建設性的對話機制。其次,導入證據知會模式(evidence-informed model),提高審查品質。在審查過程中,提供審查委員學校校務基本量化資料與過往全校型競爭性計畫的質性分析資料、各校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以協助委員瞭解學校定位與待改善問題,提高審查的客觀性與專業性。此外,為提高跨組間審查評分之一致性並釐清學校計畫書規劃之相關疑義,教育部也邀請全部申請學校進行簡報,讓不同組別的審查委員均有機會瞭解各校深耕計畫的規劃情形,進行跨組間的審查討論與評分校正,提升審查評分的公正性與周延性。整體而言,深耕計畫的審查作業相較以往更為嚴謹周延,提供學校更具建設性的審查建議。

第一部份主冊計畫核配經費規模共計88億元,一般大學及技專校院各分配44億元,其中2成經費係依學校規模核給,其餘8成依計畫書內容審查結果決定。計畫書之審查強調大學自身與未來發展目標進行比對,著重大學依自我定位、學校性質及發展基礎,發展自身多元特色,自行訂定優勢重點發展的面向。2成經費所指之學校規模,係以學校的學生數與教師數計算,且考量高教深耕計畫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體,關注學生關鍵基礎能力及就業力,爰以各校學生數與教師數分別各占7成及3成的比例核算。 高等教育深耕計劃,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在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劃三大補助計劃結束後,於2018年1月1日起,以五年為一期所建立的一個涵蓋高教、技職體系的整合性補助計劃。計劃稱依照各校辦學績效、學術能量、學生人數等方面進行經費審查核定。該計劃之第一部分為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多元發展;第二部分全球鏈結核定學校,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共有23校入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4校參與全校型計劃[1][2][3]。 114年(2025年)高等教育深耕計劃,核定補助經費之大專院校列出如下(公、私立學校分別列示)[4] 。 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卓越研究中心,共有23校入選[4]。

People Also Search

為協助大學建立自我定位及發展特色,教育部自92年起陸續推動多項競爭型經費計畫(如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推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等),並輔以區域教學資源中心、區域產學合作中心、教學增能計畫及創新轉型計畫等機制協助其他學校,以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協助大學發展特色。 前揭計畫均以學校為核心,為著重學校應以學生學習為主體,教育部爰以「連結在地、接軌國際及迎向未來」為主軸,以「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為願景,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以下簡稱深耕計畫),分為第一部分「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以及第二部分「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際競爭力,兩大主軸推動。未來將以各大學中長程校務規劃為主體,以5年為期,自107年1月起執行至111年12月止,在「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四大目標下,協助大學配合社會趨勢及產業需求進行教學方法之創新,引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進而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 大學教育應以培育對社會有用、能解決問題、具有跨領域綜整能力人才為第一要務,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創造高教價值,讓學生有所感受「被社會需要」並樂於學習。 綜觀世界知名大學的教學不斷創新翻轉,跳脫傳統課程安排,重視問題或目標導向學習課程設計,突破系與系間僵化限制,提供學生學習多元彈性自主空間。此外,校園應提供學生學習失敗經驗,透過鼓勵學生學習創新創業,提供面對失敗不斷再創新的機會。同時,學生要具備國際競爭力,在語言溝通能力、數位力以及前瞻力上都需有所準備,大學責任應培養年輕人具備前瞻及洞燭外來之能力。 綜上,期望大學培育出各級各類多元優質人才,進而帶動國家整體的幸福與繁榮,為達願景,教育部爰以「迎向未來」、「連結在地」、「接軌國際」為主軸,協助各大學以不同之特色為基礎,以達到「適性揚才」之目的,使高教經費之配置能更為廣泛地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學習成果,創造高等教育價值,成就每一位青年,帶動社會創新活力。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三大補助計畫結束後,於2018年1月1日起,以五年為一期所建立的一個涵蓋高教、技職體系的整合性補助計畫。計畫稱依照各校辦學績效、學術能量、學生人數等方面進行經費審查核定。該計畫之第一部分為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多元發展;第二部分全球鏈結核定學校,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共有23校入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4校參與全校型計畫[1][2][3]。

為協助大學建立自我定位及發展特色,教育部自92年起陸續推動多項競爭型經費計畫(如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推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等),並輔以區域教學資源中心、區域產學合作中心、教學增能計畫及創新轉型計畫等機制協助其他學校,以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協助大學發展特色。 前揭計畫均以學校為核心,為著重學校應以學生學習為主體,教育部爰以「連結在地、接軌國際及迎向未來」為主軸,以「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為願景,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以下簡稱深耕計畫),分為第一部分「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以及第二部分「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際競爭力,兩大主軸推動。未來將以各大學中長程校務規劃為主體,以5年為期,自107年1月起執行至111年12月止,在「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四大目...

114年(2025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定補助經費之大專院校列出如下(公、私立學校分別列示)[4] 。 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卓越研究中心,共有23校入選[4]。 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教育部盤點檢討過往多項競爭型經費計畫執行成果及問題,並參酌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立委舉辦之7場「高等教育改革論壇」,及大專校院多次座談會之意見,檢討過去問題後,自107年度起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期望大學培育出各級各類多元優質人才,協助大學依其定位發展多元特色,進而帶動國家整體的幸福與繁榮。 為達成此願景,本部以「連結在地、接軌國際及迎向未來」為主軸,以「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為目標,協助各校依本身優勢發展特色,配合社會趨勢及產業需求進行教學方法創新,引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關鍵基礎能力及就業能力,以達到「適性揚才」之目的,並使高教經費之配置能更為廣泛地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創造高等教育價值,帶動社會創新活力。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分為「第一部分: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編列預算經費88億元,以及「第二部分: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編列預算經費53億元(全校型40億元、研究中心13億元),同時挹注大學關懷在地及弱勢學生扶助,共計25.7億元(五專展翅計畫8.7億元另案核配),合計166.7億元(不含科技部後續加碼7億元)。使各大學依學生特質及學校定位,培育出適才適所之學生,協助各校依本身優勢發展特色,以利大學長期穩定發展;同時亦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以全力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卓越研究中心。 為建立有品質之審查作業,高教深耕計畫審查方式與以往不同,首先在於建立教育部、學校及審查委員之三方溝通對話機制,取代由上而下之審查方式。教育部透過全體審查委員共識會議,凝聚委員共識;而學校在正式研提計畫書前先提出初步構想書,由審查委員共同審閱與討論後,協助學校發現問題,提供學校發展改善的回饋建議,再由學校研提正式計畫書,使審查成為正向有建設性的對話機制。其次,導入證據知會模式(evidence-informed Model),提高審查品質。在審查過程中,提供審查委員學校校務基本量化資料與過往全校型競爭性計畫的質性分析資料、各校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以協助委員瞭解學校定位與待改善問題,提高審查的客觀性與專業性。此外,為提高跨組間審查評分之一致性並釐清學校計畫書規劃之相關疑義,教育部也邀請全部申請學校進行簡報,讓不同組別的審查委員均有機會瞭解各校深耕計畫的規劃情形,進行跨組間的審查討論與評分校正,提升審查評分的公正性與周延性。整體而言,深耕計畫的審查作業相較以往更為嚴謹周延,提供學校更具建設性的審查建議。

114年(2025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定補助經費之大專院校列出如下(公、私立學校分別列示)[4] 。 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卓越研究中心,共有23校入選[4]。 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教育部盤點檢討過往多項競爭型經費計畫執行成果及問題,並參酌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立委舉辦之7場「高等教育改革論壇」,及大專校院多次座談會之意見,檢討過去問題後,自107年度起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期望大學培育出各級各類多元優質人才,協助大學依其定位發展多元特色,進而帶動國家整體的幸福與繁榮。 為達成此願景,本部以「連結在地、接軌國際及迎向未來」為主軸,以「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為目標,協助各校依本身優勢發展特色,配合社會趨勢及產業需求進行教...

第一部份主冊計畫核配經費規模共計88億元,一般大學及技專校院各分配44億元,其中2成經費係依學校規模核給,其餘8成依計畫書內容審查結果決定。計畫書之審查強調大學自身與未來發展目標進行比對,著重大學依自我定位、學校性質及發展基礎,發展自身多元特色,自行訂定優勢重點發展的面向。2成經費所指之學校規模,係以學校的學生數與教師數計算,且考量高教深耕計畫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體,關注學生關鍵基礎能力及就業力,爰以各校學生數與教師數分別各占7成及3成的比例核算。 高等教育深耕計劃,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在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劃三大補助計劃結束後,於2018年1月1日起,以五年為一期所建立的一個涵蓋高教、技職體系的整合性補助計劃。計劃稱依照各校辦學績效、學術能量、學生人數等方面進行經費審查核定。該計劃之第一部分為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多元發展;第二部分全球鏈結核定學校,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共有23校入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4校參與全校型計劃[1][2][3]。 114年(2025年)高等教育深耕計劃,核定補助經費之大專院校列出如下(公、私立學校分別列示)[4] 。 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卓越研究中心,共有23校入選[4]。

第一部份主冊計畫核配經費規模共計88億元,一般大學及技專校院各分配44億元,其中2成經費係依學校規模核給,其餘8成依計畫書內容審查結果決定。計畫書之審查強調大學自身與未來發展目標進行比對,著重大學依自我定位、學校性質及發展基礎,發展自身多元特色,自行訂定優勢重點發展的面向。2成經費所指之學校規模,係以學校的學生數與教師數計算,且考量高教深耕計畫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體,關注學生關鍵基礎能力及就業力,爰以各校學生數與教師數分別各占7成及3成的比例核算。 高等教育深耕計劃,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在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劃三大補助計劃結束後,於2018年1月1日起,以五年為一期所建立的一個涵蓋高教、技職體系的整合性補助計劃。計劃稱依照各校辦學績效、學術能量、學生人數等方面進行經費審查核定。該計劃之第一部分為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多元發展;第二部分全球鏈結核定學校,協助具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