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發展中心 高教深耕 教學創新推動計畫

Leo Migdal
-
教學發展中心 高教深耕 教學創新推動計畫

本校教學發展中心及數位學習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以推動教學創新與促進學習成效為主要任務,並透過規劃研究驗證來提升本校教學品質及成效;同時,致力於建立優質數位教學資源及環境,服務不僅遍及全校師生,同時惠及社會大眾。110年8月,教務處下成立「學習規劃辦公室」,借鏡國外「學術建議」(Academic Advising)經驗,以學生興趣與目標為本,幫助學生適性發展。並於112年9月15日舉行「未來大學計畫辦公室」揭牌典禮暨成果展,由教育部長潘文忠親自揭牌,計畫辦公室結合共同教育中心、教學發展中心、數位學習中心與學習規劃辦公室,打造「未來大學推動基地」。114年本中心將立基過往成果,秉持著研究型大學「證據為本」之精神進一步強化本校數位教學資源、創造優質教與學環境為宗旨。 在「落實教學創新」之「教學」方面;持續推展有效教學結構與教學研究風氣,透過跨域同儕交流與同領域經驗傳承挖掘本校特色教學法,另以系統性增能課程協助教師精進教學知能、活用科技工具,強化教學助理實務技巧,以達提升整體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之標的。「學習」方面秉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透過穩固學習知能、實踐多元探索、強化學研架橋三大面向,推動學習諮詢服務、小田野自主學習計畫、國際讀書會、研究生精進計畫等,望能符應各類需求,強化學習動機及深掘潛能;「教務規劃研究」方面,透過學習經驗問卷分析,證實自主學習能力為預測生涯定向的重要因素,為政策規劃與推動的佐證之一;推動課程與教學標竿計畫,協助教學單位依照3Rs策略擬定計畫,檢視目前的課程架構與內容,提出欲解決的問題,再選定國際標竿學校,做為課程改革之參考依據,達成學生深化與跨域學習之目標;另也透過研討會論文發表、跨校交流分享本校「領域專長推動經驗與成果」、「教學諮詢、AI 教學增能之成效評估」、「教務創新成果與經驗」。「數位教學資源建置與分享」方面,持續數位學習內容拍攝製作,以英授課程、共同及基礎能力課程教材等為優先,並更新數位學習資源網站,提升學習者使用經驗並推廣 TEAL 教學法、鼓勵嘗試沉浸式教學法及生成式人工智慧 (Generative AI) 科技輔助教學等以提升數位教學知能;「數位教與學環境提升」方面,NTU COOL 113年以提升 AI 語音辨識模型之正確度與平臺影片字幕功能為重點成果,教師上傳教學影片至 NTU COOL 後,學生可於平臺影片播放器觀看 AI 自動生成之字幕,並提供英文翻譯字幕,提升學習成效,並強化雙語教學之推動;114年將以訓練 AI 模型與開發教師教學助手之應用功能為主軸,並提升教學平臺之負載能量與影響力;在「發展學校特色」上支援未來大學計畫辦公室,將計畫成果推廣至其他大學,透過與國內外專家學者合作交流,促進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凝聚共識,帶動高教創新;在「提升高教公共性」之「經文不利之希望入學生陪伴與輔導」方面,持續深化希望生學習輔導,以希望輔導團強化希望生陪伴機制及促進師生交流學習,並推動客製化學業輔導及擴展多元學習管道,同時提供專屬經濟支持,以全面性學習支持系統協助適應大學環境及面對學習挑戰;「開放教育資源推廣」方面,111 年起推動全國高中線上課程推廣計畫,獲熱烈迴響,114年將擴大與教育部合作,提供約100門本校各系大一的入門課程或必修課程給高中生選讀,作為學科探索管道,讓高中生提早認識大學科系,確立後續生涯發展的方向。 本校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之架構是以落實教學創新、發展學校特色、提升高教公共性以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進行規劃。於教學創新面,是以「建設臺灣師大為全球知名之高教創新教學大學」為目標;於學校特色面,則強化教育、語言、人文與藝術、運動科學等優勢領域能量,達成「頂尖的跨領域整合型大學」 (top trans-disciplinary integrative university) 的實踐願景。而為提升高教公共性,本校以校園民主、公共監理、扶助弱勢及教育公共性為目標,分別由學生面與制度面落實執行。另為配合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精神與內涵,本校善用優勢領域槓桿大學社會責任效益,並擔負培育大學社會責任人才,永續延展計畫影響力。其架構圖及策略說明如下: 【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以充沛人力長期挹注於教育學術、教育政策、教學實務、學習評量之研究與開發,提供學生多元且彈性之跨域學習環境、協助教師增能,建立共學共備生態,打造出最優質的教育環境。其具體策略有以下七項: 【發展學校特色】依跨域整合 (trans-disciplinary integrative) 之方式經營打造教育、語言、人文與藝術、運動科學等特色領域,並藉由這些領域帶動全校研發能量之整體表現,引領本校成為全球頂尖特色大學。其具體策略有以下兩項: 【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出完善之弱勢生協助機制,達成弱勢生自我實現之目標;辦學資訊結合校務研究辦公室,達成重要資訊公開透明。其具體策略有以下兩項:

【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將研發成果成功推行至應用層面,將本校能量投入政府、地區、社會,實踐社會責任。其具體策略有以下五項: 第二階段高教深耕計畫,本校將在既有的「固本深化、跨域創新、多元探索、自主學習」學習架構下,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式大學,使學生能自主學習,並著重與高中端及產業的連結。總目標為培育「開創性領導人才」,並持續邁進國際頂尖大學。本計畫書以下述五大面向,論述本校推動教務精進與校務發展之規劃。 以培育基礎能力、跨領域、自主學習、國際移動、問題解決及社會實踐為目標,導入新理念與新制度,負起引領學生適性探索學習以實踐自我之大學責任。 (一) 厚植基礎能力:培養學生溝通表達能力、人文與數位素養,從基礎語文課到各類表達系列課程持續強化,提升學生面對VUCA時代所需知識、技能與批判性思維。畢業生問卷將以博才 (Versatilist) 為主軸,檢視本校人才培育的成果。 (二) 推行跨域學制:以領域專長為基石,精進校、院學士等創新學習機制。預期至116學年度提供275個領域專長,114至116年校學士累計核准修讀名額為180個,院學士增加至6個,院學士累計開放420個名額;近四成畢業生完成跨域學程(含輔系、雙主修、學分學程、校院學士等)。 (三) 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持續推動自主學習,充實數位教學及學習資源,推動小田野及探索學習計畫,鼓勵更多學生勇敢嘗試。預計至116年小田野計畫參與案數累計達90件以上,探索學習計畫達180人次。

為協助大學建立自我定位及發展特色,教育部自92年起陸續推動多項競爭型經費計畫(如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推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等),並輔以區域教學資源中心、區域產學合作中心、教學增能計畫及創新轉型計畫等機制協助其他學校,以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協助大學發展特色。 前揭計畫均以學校為核心,為著重學校應以學生學習為主體,教育部爰以「連結在地、接軌國際及迎向未來」為主軸,以「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為願景,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以下簡稱深耕計畫),分為第一部分「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以及第二部分「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際競爭力,兩大主軸推動。未來將以各大學中長程校務規劃為主體,以5年為期,自107年1月起執行至111年12月止,在「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四大目標下,協助大學配合社會趨勢及產業需求進行教學方法之創新,引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進而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 大學教育應以培育對社會有用、能解決問題、具有跨領域綜整能力人才為第一要務,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創造高教價值,讓學生有所感受「被社會需要」並樂於學習。 綜觀世界知名大學的教學不斷創新翻轉,跳脫傳統課程安排,重視問題或目標導向學習課程設計,突破系與系間僵化限制,提供學生學習多元彈性自主空間。此外,校園應提供學生學習失敗經驗,透過鼓勵學生學習創新創業,提供面對失敗不斷再創新的機會。同時,學生要具備國際競爭力,在語言溝通能力、數位力以及前瞻力上都需有所準備,大學責任應培養年輕人具備前瞻及洞燭外來之能力。 綜上,期望大學培育出各級各類多元優質人才,進而帶動國家整體的幸福與繁榮,為達願景,教育部爰以「迎向未來」、「連結在地」、「接軌國際」為主軸,協助各大學以不同之特色為基礎,以達到「適性揚才」之目的,使高教經費之配置能更為廣泛地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學習成果,創造高等教育價值,成就每一位青年,帶動社會創新活力。

People Also Search

本校教學發展中心及數位學習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以推動教學創新與促進學習成效為主要任務,並透過規劃研究驗證來提升本校教學品質及成效;同時,致力於建立優質數位教學資源及環境,服務不僅遍及全校師生,同時惠及社會大眾。110年8月,教務處下成立「學習規劃辦公室」,借鏡國外「學術建議」(Academic Advising)經驗,以學生興趣與目標為本,幫助學生適性發展。並於112年9月15日舉行「未來大學計畫辦公室」揭牌典禮暨成果展,由教育部長潘文忠親自揭牌,計畫辦公室結合共同教育中心、教學發展中心、數位學習中心與學習規劃辦公室,打造「未來大學推動基地」。114年本中心將立基過往成果,秉持著研究型大學「證據為本」之精神進一步強化本校數位教學資源、創造優質教與學環境為宗旨。 在「落實教學創新」之「教學」方面;持續推展有效教學結構與教學研究風氣,透過跨域同儕交流與同領域經驗傳承挖掘本校特色教學法,另以系統性增能課程協助教師精進教學知能、活用科技工具,強化教學助理實務技巧,以達提升整體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之標的。「學習」方面秉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透過穩固學習知能、實踐多元探索、強化學研架橋三大面向,推動學習諮詢服務、小田野自主學習計畫、國際讀書會、研究生精進計畫等,望能符應各類需求,強化學習動機及深掘潛能;「教務規劃研究」方面,透過學習經驗問卷分析,證實自主學習能力為預測生涯定向的重要因素,為政策規劃與推動的佐證之一;推動課程與教學標竿計畫,協助教學單位依照3Rs策略擬定計畫,檢視目前的課程架構與內容,提出欲解決的問題,再選定國際標竿學校,做為課程改革之參考依據,達成學生深化與跨域學習之目標;另也透過研討會論文發表、跨校交流分享本校「領域專長推動經驗與成果」、「教學諮詢、AI 教學增能之成效評估」、「教務創新成果與經驗」。「數位教學資源建置與分享」方面,持續數位學習內容拍攝製作,以英授課程、共同及基礎能力課程教材等為優先,並更新數位學習資源網站,提升學習者使用經驗並推廣 TEAL 教學法、鼓勵嘗試沉浸式教學法及生成式人工智慧 (Generative AI) 科技輔助教學等以提升數位教學知能;「數位教與學環境提升」方面,NTU COOL

本校教學發展中心及數位學習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以推動教學創新與促進學習成效為主要任務,並透過規劃研究驗證來提升本校教學品質及成效;同時,致力於建立優質數位教學資源及環境,服務不僅遍及全校師生,同時惠及社會大眾。110年8月,教務處下成立「學習規劃辦公室」,借鏡國外「學術建議」(Academic Advising)經驗,以學生興趣與目標為本,幫助學生適性發展。並於112年9月15日舉行「未來大學計畫辦公室」揭牌典禮暨成果展,由教育部長潘文忠親自揭牌,計畫辦公室結合共同教育中心、教學發展中心、數位學習中心與學習規劃辦公室,打造「未來大學推動基地」。114年本中心將立基過往成果,秉持著研究型大學「證據為本」之精神進一步強化本校數位教學資源、創造優質教與學環境為宗旨。 在「落實教學創新」之「教學」方面;持續推展有效教學結構與教學研究風氣,透過跨域同儕交流與同領域經驗傳承挖掘本校特色教學法,另以系...

【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將研發成果成功推行至應用層面,將本校能量投入政府、地區、社會,實踐社會責任。其具體策略有以下五項: 第二階段高教深耕計畫,本校將在既有的「固本深化、跨域創新、多元探索、自主學習」學習架構下,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式大學,使學生能自主學習,並著重與高中端及產業的連結。總目標為培育「開創性領導人才」,並持續邁進國際頂尖大學。本計畫書以下述五大面向,論述本校推動教務精進與校務發展之規劃。 以培育基礎能力、跨領域、自主學習、國際移動、問題解決及社會實踐為目標,導入新理念與新制度,負起引領學生適性探索學習以實踐自我之大學責任。 (一) 厚植基礎能力:培養學生溝通表達能力、人文與數位素養,從基礎語文課到各類表達系列課程持續強化,提升學生面對VUCA時代所需知識、技能與批判性思維。畢業生問卷將以博才 (Versatilist) 為主軸,檢視本校人才培育的成果。 (二) 推行跨域學制:以領域專長為基石,精進校、院學士等創新學習機制。預期至116學年度提供275個領域專長,114至116年校學士累計核准修讀名額為180個,院學士增加至6個,院學士累計開放420個名額;近四成畢業生完成跨域學程(含輔系、雙主修、學分學程、校院學士等)。 (三)

【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將研發成果成功推行至應用層面,將本校能量投入政府、地區、社會,實踐社會責任。其具體策略有以下五項: 第二階段高教深耕計畫,本校將在既有的「固本深化、跨域創新、多元探索、自主學習」學習架構下,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式大學,使學生能自主學習,並著重與高中端及產業的連結。總目標為培育「開創性領導人才」,並持續邁進國際頂尖大學。本計畫書以下述五大面向,論述本校推動教務精進與校務發展之規劃。 以培育基礎能力、跨領域、自主學習、國際移動、問題解決及社會實踐為目標,導入新理念與新制度,負起引領學生適性探索學習以實踐自我之大學責任。 (一) 厚植基礎能力:培養學生溝通表達能力、人文與數位素養,從基礎語文課到各類表達系列課程持續強化,提升學生面對VUCA時代所需知識、技能與批判性思維。畢業生問卷將以博才 (Versatilist) 為主軸,檢視本校人才培育的成果。 (二) 推行跨域學制...

為協助大學建立自我定位及發展特色,教育部自92年起陸續推動多項競爭型經費計畫(如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推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等),並輔以區域教學資源中心、區域產學合作中心、教學增能計畫及創新轉型計畫等機制協助其他學校,以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協助大學發展特色。 前揭計畫均以學校為核心,為著重學校應以學生學習為主體,教育部爰以「連結在地、接軌國際及迎向未來」為主軸,以「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為願景,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以下簡稱深耕計畫),分為第一部分「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以及第二部分「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際競爭力,兩大主軸推動。未來將以各大學中長程校務規劃為主體,以5年為期,自107年1月起執行至111年12月止,在「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四大目標下,協助大學配合社會趨勢及產業需求進行教學方法之創新,引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進而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 大學教育應以培育對社會有用、能解決問題、具有跨領域綜整能力人才為第一要務,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創造高教價值,讓學生有所感受「被社會需要」並樂於學習。 綜觀世界知名大學的教學不斷創新翻轉,跳脫傳統課程安排,重視問題或目標導向學習課程設計,突破系與系間僵化限制,提供學生學習多元彈性自主空間。此外,校園應提供學生學習失敗經驗,透過鼓勵學生學習創新創業,提供面對失敗不斷再創新的機會。同時,學生要具備國際競爭力,在語言溝通能力、數位力以及前瞻力上都需有所準備,大學責任應培養年輕人具備前瞻及洞燭外來之能力。 綜上,期望大學培育出各級各類多元優質人才,進而帶動國家整體的幸福與繁榮,為達願景,教育部爰以「迎向未來」、「連結在地」、「接軌國際」為主軸,協助各大學以不同之特色為基礎,以達到「適性揚才」之目的,使高教經費之配置能更為廣泛地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學習成果,創造高等教育價值,成就每一位青年,帶動社會創新活力。

為協助大學建立自我定位及發展特色,教育部自92年起陸續推動多項競爭型經費計畫(如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推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等),並輔以區域教學資源中心、區域產學合作中心、教學增能計畫及創新轉型計畫等機制協助其他學校,以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協助大學發展特色。 前揭計畫均以學校為核心,為著重學校應以學生學習為主體,教育部爰以「連結在地、接軌國際及迎向未來」為主軸,以「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為願景,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以下簡稱深耕計畫),分為第一部分「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以及第二部分「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際競爭力,兩大主軸推動。未來將以各大學中長程校務規劃為主體,以5年為期,自107年1月起執行至111年12月止,在「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四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