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育大革命 全球視野與科技力徹底翻轉學習模式
未來的教育,將不再是單純解決當地問題,而是全球性挑戰的應對。Google for Education發布的《未來教育》報告,歷時兩年,跨越24國,揭示了下一代所需的技能轉變和學習生態的大變革。從解決問題者進化為全球解決問題者,學生不再只為一時的工作準備,而是為一生的職業變遷做好心理與技能的充分準備。未來的學習內容將更個人化、教師角色轉變為學習設計師,並依靠科技工具的支援,塑造全新的學習體驗。無論是運用人工智慧、數位工具還是虛擬實境,教學的方式將更靈活、更多元。教育工作者也要擁抱數據的力量,透過數據驅動學生成長,並重新思考如何衡量學生的學習進展。未來的教育,不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塑造全球視野、終身學習的心態。 一、如何為「新未來」做好準備?必備3思維、5技能已經有太多機構提出過未來人才需要問題解決者、教育應與實務接軌、終身學習等概念,但是這份報告看到了更進一步的演變。1、從「問題解決者」進化到「全球問題解決者」過去的各種報告強調「問題解決」技能的重要。但未來世代要解決的,不只是個人、當地的問題,而是要面對全球性的挑戰。所以,教育的內涵還要加上全球觀與跨文化的理解、溝通,並且深諳全球性的議題,像是公平的教育機會、數位素養、永續發展、經濟波動等等,如何使我們在生活、學習與工作各方面的問題都更複雜,以及因應時代所需要的跨領域結合與協作。而且,在解決任何問題時,也要能夠考慮這些全球挑戰的影響。在加拿大的貝爾泉公立學校(Belfountain Public School)就讓學生練習,在進行任何計劃、小組專題、討論時,無論是個人或小組合作,都要加上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一項,讓學生循序漸進地累積全球視野與思考、跨國問題解決技能,也學到時時可以探索新知識、帶來正向改變的態度與能力。2、工作所需要的各種「技能改變」,已經從未來式變成現在進行式世界經濟論壇(WEF)曾指出,在2025年以前,將有9,700萬個新工作問世,8,500萬個工作消失。轉眼之間,這就將在兩年內成形;工作所需技能的改變,其實也從未來式變成了現在式。瑞典的公共就業服務局就運用各種求職廣告與工作趨勢文章中的大數據,抽絲剝繭出人們需要、即時又精確的新技能。因應這些變局,報告建議讓學生更早、甚至15歲前就有機會接觸、認識職場,而且這不只是為了探索他們有興趣的領域而已,還要藉著頻繁的接觸、參訪、與專業人員的互動,得到啟發,思考人生的路徑,體察到不斷變化的職場現實與趨勢。此外,學校要教學生們,不再是為了畢業後想做什麼第一份工作準備,而是要能為一生的職涯變化做好心理準備,以及時時學習、改變、因應的彈性與技能。報告因此也特別強調 WEF 提過的未來能力中的 5 項技能:分析性思考與創新:解決現實世界中新出現、沒有明確定義的問題。主動積極的學習與學習策略:了解當前與未來問題的新資訊跟複雜性,藉以進行決策與解決問題。解決複雜問題:在要解決的問題中,能影響、取得並應用新的知識。批判性思考與分析:認識問題與各種解方的不同面向,藉以採取行動改善問題。創意與原創和提出新方案:用新的角度分析資訊與議題,不同的思維發展新的想法與答案。3、擁有「時刻終身學習」的心態、老師以身作則關於終身學習的討論很多,也無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這也已經是現在式,而非未來式,而且改變愈來愈快,要時時刻刻都願意重新學習新的技能。值得高興的是,幫助人們終身學習的工具與機會也愈來愈多了。但有趣的是,報告特別提到,這要從老師們做起,在學校就以身作則,而非空口要學生未來怎麼做。因為人們總因忙碌無法抽身另外學習,但現在有許多「微學程」的短期課程,或是一個模組一個模組地慢慢學習,不需要拘泥於舊的學習概念,以為得花很多時間去念新學位。在英國的 Teach2030 計劃,就這樣讓老師們也能先落實、並從終身學習中受益,而且現在已經拓展到超過40個國家、上萬名老師,光是在2020年就有一半是來自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二、教學現場的挑戰和未來:3個教學新趨勢除了普遍大眾都關注的教育新未來,Google 也釋出了第二份報告,深入探討教育現場有關教與學的挑戰和未來。1、個人化的教與學更便利人工智慧的進展加上能夠適應使用者需求的科技與教育內容,使得校園內外的學習都愈來愈能提供符合個人需求的內容與體驗。在校園內,老師們若分身乏術,也可以多運用科技工具給予學生合適難度與學習方法的輔導。這在特殊教育以及在某些領域特別需要輔導或資優的學生身上,有更大的彈性與輔助,讓老師因材施教。2、重新想像、設計學習的內容同樣因為教育科技的普及,有了更多可以變換的資源,讓老師在設計教案、教學活動時,整合出更有效、有趣、豐富的學習方式。例如,運用虛擬實境、擴增實境讓學生跳脫書本的文字描述,得以身歷其境地探索與感受,甚至在教室裡就可以模擬校外教學;用遊戲與闖關的學習,也能讓學習變得更生動,讓學生更投入、更起勁。3、老師從「知識守門人」到「學習設計者」過去,老師扮演的是「知識的守門人」。但隨著教育場景的變化,老師的角色更像是「學習的設計者」(choreographers of learning),這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從相對被動、單向與靜態的傳授,變成了主動、設計的創作人士;創作、設計的對象,也從過去的對整班宣達即可,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還要能夠啟發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合作。三、教育與學習生態系的轉變:改善學習環境、制度的3建議Google for Education 跟 Canvas8 也透過深入探索二十多個國家,在第三份報告中,帶領我們看見各國主動創造或被動成形的教改,及對教育體系及周遭人事物的衝擊。1、 改善校園學習環境、更新數位基礎設施校園裡的採購與設備更新常受制於官僚與制度。但不可諱言地,無論是時代演進還是疫情裡的經驗,許多學校都需要更新數位基礎設施,並且將科技設備與教學、現行實體空間進一步整合。這不只是為了輔助或增進現在的學習,也讓學生提早體認數位與學習合一的未來工作與生活。值得開心的是,許多民間企業或非營利組織都提供了這方面的公益計劃,幫助學校或有需要的學生強化科技設備。2、教育工作者要擁抱數據力無論是學生的學習狀況、個人背景、學習進展、行為,都可以進一步分析,產出幫助學生成長的策略。但這需要教職員具有認識資訊與處理資訊、衍伸成洞察、並願意採取改善行動的能力。這也會讓教育工作者和學校為學生和社群都創造更大的影響力。目前,這方面的工具愈來愈普及、容易學習與運用,無論是行政系統、教學與溝通系統都有許多動、靜態的紀錄得以分析,但就需要教育界能夠擁抱這股數據力。3、 重新衡量學生的學習進展社會發展愈來愈多元,但多數的學校受制於有限的方式來衡量學生的程度與成果。各界都在發想要用更多不同的方式來追蹤學生的學習概況,以及驅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有助於個人化的學習,幫助每個學生窮盡與實踐他們的潛能。此外,許多國家也在探索更快、更公平、更有效的方式來衡量學生的能力,包括升學的方式與管道,像是揚棄標準化的考試內容,更重視學生自發性的學習軌跡與進步模式,從中看出學生的特質與能力。 許多攸關未來教育的研究,都從非教育現場的聲音出發,難以與教育現場接軌。Google for Education 借力國際研究機構,走訪24個國家,與許多教育現場領袖和相關人士,歷時二年做成三份報告,帶大家看到融合遠景與實務、截然不同的「教育新未來」。 但研究報告常常比較聚焦在描繪不同專業領袖看見的遠景,少了各地教育工作者與意見領袖的聲音,不容易串接當下現實與未來。所以,當 Google for Education 在2022年底分三批公布近200頁的《未來教育》(Future of Education)報告時,引起了不少矚目。 這不只是因為 Google 本身就有為教育界量身打造的工具而深入了解教育界人士與未來世代的學生;它的企業經營與研究都走在時代前端,了解世局趨勢;旗下服務匯聚了世人的思維與行為洞察,貼近現實;更因為這份報告與全球行為洞察研究機構 Canvas8 合作,共歷時二年、跨越了24個國家,帶領讀者走訪產官學界,看到了比其他報告更進一步的未來需求與教育趨勢,還包含了如何教與如何學,以及教育與學習生態系未來將如何轉變,希望能夠呈現「截然不同」的未來。 強調以科技重塑教育的媒體《The Journal》也採訪了相關單位。綜合這份採訪以及報告原稿,光是從他們所看到的未來,的確就已經超越目前許多報告對世局的認識。
已經有太多機構提出過未來人才需要問題解決者、教育應與實務接軌、終身學習等概念,但是這份報告看到了更進一步的演變。 臨近年底,多場國際教育論壇同時舉行,主題不約而同圍繞一核心概念:科技與教育融合。各界都十分關注人工智能(AI)工具,特別是ChatGPT的崛起,為人們對於知識的獲取、掌控和使用模式所帶來的衝擊。「科技教育」與「教育科技」,兩個概念看似相似,卻不盡相同。前者着眼於「教育」,專注與如何透過教育使社會群體掌握科技的運用、培養科技素養;後者着眼於「科技」,專注在如何善用科技工具推進教學進程,提升學習成效。 在人工智能不斷更新迭代的情況之下,確保AI技術在各領域高效且符合倫理標準的運用,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要議題之一,而「科技教育」是實踐這個目標不可或缺的一環。AI的運用重新定義教育對象,學習不單再局限於學生,老師、家長,甚至社會各階層都需要重新學習。 科教融合之下,現今的教學模式已從傳統的單向教學轉變為強調數據互動和人機互動的模式。因此,教育內容和方式也應隨之調整。學校需要重新構思課程教材,幫助學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知識和思維模式,透過實際體驗讓他們了解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並嘗試應用人工智能解決社會問題。同時,應該積極將人工智能的倫理和風險帶入課堂討論,讓學生了解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並深入思考其道德意義。 以南京大學為例,在2024年起推出了「人工智慧通識核心課程體系」,將其列為新生必修課程,旨在透過提供更多關於人工智慧的深度和廣度教育,培養未來具備人工智慧素養的專業人才。該核心課程系統以「1+X+Y」三個層次構建,包括: X門AI融合的課程,不同學科開設關於人工智慧基本思維、技能,以及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課,讓學生瞭解AI在數字經濟、社會中的應用和發展;
在後疫情時代,教育科技(EdTech)創業公司已成為重塑全球學習生態的關鍵推手。根據麥肯錫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EdTech市場規模預計突破4,04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16.3%。本篇文章將透過Benz News的專業視角,剖析最具潛力的5大教育科技創新模式。 領先企業如Coursera已成功運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分析學習者行為數據後動態調整課程內容。這種「適應性學習」技術能將知識保留率提升47%,特別適合語言學習與專業技能培訓領域。 Benz News追蹤發現,醫療教育領域的VR技術應用最為成熟。例如外科手術模擬系統可讓醫學生在零風險環境中反覆練習,較傳統教學方法縮短60%的技能掌握時間。 市場洞察:Global Market Insights預測,教育用VR設備市場將在2027年達到136億美元規模,年成長率維持22%以上。 隨著世界經濟論壇提出「技能重構」需求,微型認證(Micro-credential)成為職場人士提升競爭力的首選。教育科技新創透過區塊鏈技術發行不可篡改的數位證書,目前已覆蓋87%的專業技術領域。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教育領域也在不斷演變。本文將深入探討當前科技教育的最新趨勢,包括人工智慧的應用、在線學習的崛起、虛擬現實技術的引入以及數據分析在教育中的角色,並分析這些趨勢如何改變學習環境
在這個數位化快速發展的時代,科技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而教育也是不例外。科技教育(EdTech)的興起,讓傳統的學習方式面臨挑戰,也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當今科技教育的最新趨勢,以及這些趨勢對未來教育的影響。 人工智慧(AI)在教育中的應用已經開始改變教學的方式。其中,自適應學習系統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些系統能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理解能力,調整教材和教學策略,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例如,Knewton和DreamBox等公司正致力於開發AI驅動的學習平台,幫助學生在自己的節奏下學習,並有助於教師了解學生的需求。 AI還可以擔任虛擬助教,回答學生的問題和提供及時的反饋。此外,智能評估系統能自動分析學生的表現,特別是在客觀題的評分方面,減少教師的負擔,提高評估的準確性。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學習效率,還讓教師能夠專注於更具創意和策略性的教學活動。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在線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無論是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還是專業的在線學位課程,學生都能透過網絡獲得高質量的教育資源。這種模式不僅消除了地理上的限制,還大幅提升了學習的靈活性。學生能依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進度,促進了終身學習的概念。 當我們談到「翻轉教育」這個詞時,腦中往往浮現的是顛覆傳統、創新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等關鍵字。這股全球教育改革的浪潮,尤其在疫情後更加勢不可擋。翻轉教育(Flipped Learning)不只是單純把課堂講授內容放到線上讓學生回家看,更重要的是,它徹底改變了課堂的角色:老師從知識傳遞者,變為引導者與促進者;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探索者。那麼,全球有哪些國家已經走在這股浪潮的前端,甚至成為領先的典範?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翻轉教育的起源地——美國。早在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兩位化學老師 Jonathan Bergmann 和 Aaron Sams 就開始嘗試將課堂錄影後上傳,讓學生回家觀看,課堂時間則用來討論、做實驗和解決問題。這種模式迅速受到廣泛關注,尤其在 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中,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效。許多美國大學,例如哈佛、麻省理工、史丹佛等,甚至結合線上課程(如 MOOC)與翻轉課堂,打造更靈活多元的學習場景。
接著來看亞洲,日本和新加坡的翻轉教育發展也不容小覷。日本的教育向來強調扎實基礎與精緻化教學,但近年也開始引入翻轉課堂概念,尤其在大學階段。例如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積極推動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將翻轉課堂與數位工具結合,強調學生在課前先預習知識,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與案例分析。而新加坡則在中小學階段就投入翻轉教學,國家教育部不僅提供數位平台,還針對老師提供專業培訓,幫助他們設計出更具互動性的課堂活動。新加坡的強項在於系統性規劃,整個國家的教育政策與資源配置都為翻轉教育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後盾。 再把視角放到北歐,芬蘭的教育改革也頗受全球矚目。雖然芬蘭不特別強調「翻轉教育」這個詞,但他們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自主與批判思考、重視探究式學習——與翻轉教育的精神不謀而合。芬蘭的學生不需要繁重的考試壓力,老師也擁有高度的專業自主權,可以靈活設計課程。這使得芬蘭教育在實質運作上,早已走在翻轉教育的前面。 中國則展現出另一種模式。由於龐大的學生人口與資源分布不均,中國的翻轉教育往往依賴大型線上教育平台,例如學而思、猿輔導、作業幫等,透過錄播與直播課程,將優質教學資源送進偏遠地區。這不僅縮小了城鄉差距,也開啟了另一種大規模的翻轉模式——從單一課堂到整個國家層面的學習翻轉。 翻轉教育是一種顛覆傳統教學方式的新興教學法,它強調學生在課堂前進行自主學習,課堂時間則用於互動討論和實作,顛覆了傳統教學,創造更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近年來,將科技教學方式運用在翻轉教育中逐漸興起,科技增強了教學場域,成為創新教育的發展趨勢。 從教育現場的視角來看,翻轉教育的連鎖反應超出了教育工作者範圍,雖然翻轉教室旨在讓課堂時間更有互動性和生產力,但本質上增加了學生課外負擔,學生需利用個人時間吸收基礎知識,對習慣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生來說,因大部分學習通常在教師直接指導下進行,翻轉模式則是取決於學生適應新學習的能力,其需要更高的自律性和時間管理。 而教師不僅要掌握傳統教學技能,還要將科技融入教學實踐,這超越了使用教育平台,涉及更精密的教學設計和能力,教育者需要以吸引人、清晰簡潔的方式傳達複雜概念,這是有別於傳統教學角色,此多維能力與傳統講課的模式大相徑庭,凸顯了教育者從知識傳遞者到學習促進者角色的轉變,因此,教育者和學生須同步發展,才足夠應對科技教育加入翻轉課堂後衍生的各種情境。
科技與翻轉教育結合為互動學習帶來新的開展,但同樣面臨挑戰。有效實施這種模式須依賴全面的教學資源和強大技術支援,在數位化世界中尤其關鍵。翻轉教育的核心是希望學生能在課外獲取並參與高品質的教育內容,這點在科學和技術學科尤為重要,其複雜的概念和實踐技能必須依賴透過視覺演示和互動式模擬來學習。 除了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知識需更多充實,數位基礎設施也需大量的投資,另一挑戰是在於教育工作者需成為熟練的內容創作者,而教育機構則必須提供技術支援。翻轉教室品質與資源品質直接相關,低標準設備與支援性工具會影響學習體驗,例如:硬體和網路連接,需要費用的投資以解決數位落差。 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育模式也在經歷重大轉變。人工智慧(AI)和數位學習的崛起,正在革新教育的方式和內容,為師生帶來一系列嶄新的學習體驗與可能性。本篇文章將深度探討AI與數位學習對未來教育的影響,分析其如何改變教育方式、提升學習效能,以及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透過深入的探討與分析,希望能讓讀者對未來教育有更全面的了解,並掌握即將來臨的教育革新。 人工智慧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且具備多項優勢。首先,在學生學習過程中,AI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歷程與表現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例如,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AI可以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了解到每個學生最適合的學習方式,進而制定個別化的學習計畫,這不僅提高了學習的效率,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再者,AI技術能夠減少教師在課堂管理和行政事務上的時間投入,讓教師能專注於教學內容的準備和與學生的互動。例如,自動評估系統可以迅速、準確地批改作業與考試,AI助教還能實時回答學生的問題,這些功能讓教師有更多時間專注於創新教學方法和個別輔導。 同時,AI還能透過大數據分析來改善教育整體質量。教育機構可以利用AI來分析學生的表現、教學效果等多方面的數據,進而調整教學計畫及政策,這對於提升學生成績和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總結而言,AI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教育質量,更是改變了教育模式,讓教育更加智能化和個性化。
數位學習,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經歷快速發展,並展現出許多新的趨勢。首先,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線上學習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些平台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讓學習不再局限於教室內。無論是知識性的課程、技能培訓,還是升學輔導,學生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這極大地提升了學習的便捷性與靈活性。 生成式 AI 在2022底問世,大幅翻轉2023的數位教育發展。接下來,各種演進只會愈來愈快。在2024年,全球產、官、學眼中的教育工作者,會面臨哪些數位教育的挑戰與關鍵議題? 歲末年初是回顧與展望的時節,國際教育界也積極運籌帷幄,迎接新的年度。OECD 在歐美各級學校展開寒假之際,出版了《OECD數位教育展望》(OECD Digital Education 2023),並且邀集各國產官學等教育工作者,召開國際會議。 與此同時,包括《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EdSurge》、《eSchool News》等專業教育媒體也在各類回顧與展望的議題中,提出對於未來教育與科技的看法。《翻轉教育》整理相關報導與論述中,最受關注的8大議題如下: 教育科技大量使用學生的過去成績、行為、人口統計等各種資料,藉以產出對學生學習與行為面的建議,像是怎麼幫助學生突破學習困境、降低缺席或輟學、提高畢業率、個人化的考試與學習建議、以及老師們如何設計學習活動。然而,許多研究已經發現,這些系統可能將個別與整體學生的性別、種族、家庭背景、學習經驗、標準化考試等數據過度一般化,所產生的建議與學習路徑也就有了偏差,嚴重時甚至會傷害學生的機會,或是導致錯誤的建議。 就如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宰制了使用者的經驗、行為與認知,教育科技的演算法也可能帶來超乎預期的傷害。這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使用教育科技的過程中,不斷地檢視系統產生的建議,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況,並視實情與需要修正。
People Also Search
- 未來教育大革命:全球視野與科技力徹底翻轉學習模式!
- Google發布最新未來教育報告,9大趨勢重點整理|翻轉教育
- 團結香港基金|教育+科技=未來?探討21世紀學習新模式
- 教育科技新創浪潮:5個顛覆傳統學習的創新模式|Benz News全球視野
- 科技教育的最新趨勢:如何塑造未來的學習模式
- 翻轉「翻轉教育全球趨勢:哪些國家已經領先?」 - 訪客瀏覽文章
- 科技教學增光,教育現場所見的翻轉教育 | TechNews 科技新報
- 未來教育:2045年全球學習與科技的無縫結合 - 投資理財指南
- Ai引領數位學習革命-未來教育大揭密 - 奕昇ai學習平台
- AI加速改變!2024全球數位科技翻轉教育8大趨勢|翻轉教育
未來的教育,將不再是單純解決當地問題,而是全球性挑戰的應對。Google For Education發布的《未來教育》報告,歷時兩年,跨越24國,揭示了下一代所需的技能轉變和學習生態的大變革。從解決問題者進化為全球解決問題者,學生不再只為一時的工作準備,而是為一生的職業變遷做好心理與技能的充分準備。未來的學習內容將更個人化、教師角色轉變為學習設計師,並依靠科技工具的支援,塑造全新的學習體驗。無論是運用人工智慧、數位工具還是虛擬實境,教學的方式將更靈活、更多元。教育工作者也要擁抱數據的力量,透過數據驅動學生成長,並重新思考如何衡量學生的學習進展。未來的教育,不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塑造全球視野、終身學習的心態。 一、如何為「新未來」做好準備?必備3思維、5技能已經有太多機構提出過未來人才需要問題解決者、教育應與實務接軌、終身學習等概念,但是這份報告看到了更進一步的演變。1、從「問題解決者」進化到「全球問題解決者」過去的各種報告強調「問題解決」技能的重要。但未來世代要解決的,不只是個人、當地的問題,而是要面對全球性的挑戰。所以,教育的內涵還要加上全球觀與跨文化的理解、溝通,並且深諳全球性的議題,像是公平的教育機會、數位素養、永續發展、經濟波動等等,如何使我們在生活、學習與工作各方面的問題都更複雜,以及因應時代所需要的跨領域結合與協作。而且,在解決任何問題時,也要能夠考慮這些全球挑戰的影響。在加拿大的貝爾泉公立學校(Belfountain Public School)就讓學生練習,在進行任何計劃、小組專題、討論時,無論是個人或小組合作,都要加上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一項,讓學生循序漸進地累積全球視野與思考、跨國問題解決技能,也學到時時可以探索新知識、帶來正向改變的態度與能力。2、工作所需要的各種「技能改變」,已經從未來式變成現在進行式世界經濟論壇(WEF)曾指出,在2025年以前,將有9,700萬個新工作問世,8,500萬個工作消失。轉眼之間,這就將在兩年內成形;工作所需技能的改變,其實也從未來式變成了現在式。瑞典的公共就業服務局就運用各種求職廣告與工作趨勢文章中的大數據,抽絲剝繭出人們需要、即時又精確的新技能。因應這些變局,報告建議讓學生更早、甚至15歲前就有機會接觸、認識職場,而且這不只是為了探索他們有興趣的領域而已,還要藉著頻繁的接觸、參訪、與專業人員的互動,得到啟發,思考人生的路徑,體察到不斷變化的職場現實與趨勢。此外,學校要教學生們,不再是為了畢業後想做什麼第一份工作準備,而是要能為一生的職涯變化做好心理準備,以及時時學習、改變、因應的彈性與技能。報告因此也特別強調 WEF 提過的未來能力中的 5 項技能:分析性思考與創新:解決現實世界中新出現、沒有明確定義的問題。主動積極的學習與學習策略:了解當前與未來問題的新資訊跟複雜性,藉以進行決策與解決問題。解決複雜問題:在要解決的問題中,能影響、取得並應用新的知識。批判性思考與分析:認識問題與各種解方的不同面向,藉以採取行動改善問題。創意與原創和提出新方案:用新的角度分析資訊與議題,不同的思維發展新的想法與答案。3、擁有「時刻終身學習」的心態、老師以身作則關於終身學習的討論很多,也無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這也已經是現在式,而非未來式,而且改變愈來愈快,要時時刻刻都願意重新學習新的技能。值得高興的是,幫助人們終身學習的工具與機會也愈來愈多了。但有趣的是,報告特別提到,這要從老師們做起,在學校就以身作則,而非空口要學生未來怎麼做。因為人們總因忙碌無法抽身另外學習,但現在有許多「微學程」的短期課程,或是一個模組一個模組地慢慢學習,不需要拘泥於舊的學習概念,以為得花很多時間去念新學位。在英國的
未來的教育,將不再是單純解決當地問題,而是全球性挑戰的應對。Google for Education發布的《未來教育》報告,歷時兩年,跨越24國,揭示了下一代所需的技能轉變和學習生態的大變革。從解決問題者進化為全球解決問題者,學生不再只為一時的工作準備,而是為一生的職業變遷做好心理與技能的充分準備。未來的學習內容將更個人化、教師角色轉變為學習設計師,並依靠科技工具的支援,塑造全新的學習體驗。無論是運用人工智慧、數位工具還是虛擬實境,教學的方式將更靈活、更多元。教育工作者也要擁抱數據的力量,透過數據驅動學生成長,並重新思考如何衡量學生的學習進展。未來的教育,不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塑造全球視野、終身學習的心態。 一、如何為「新未來」做好準備?必備3思維、5技能已經有太多機構提出過未來人才需要問題解決者、教育應與實務接軌、終身學習等概念,但是這份報告看到了更進一步的演變。1、從「問題解決者」...
已經有太多機構提出過未來人才需要問題解決者、教育應與實務接軌、終身學習等概念,但是這份報告看到了更進一步的演變。 臨近年底,多場國際教育論壇同時舉行,主題不約而同圍繞一核心概念:科技與教育融合。各界都十分關注人工智能(AI)工具,特別是ChatGPT的崛起,為人們對於知識的獲取、掌控和使用模式所帶來的衝擊。「科技教育」與「教育科技」,兩個概念看似相似,卻不盡相同。前者着眼於「教育」,專注與如何透過教育使社會群體掌握科技的運用、培養科技素養;後者着眼於「科技」,專注在如何善用科技工具推進教學進程,提升學習成效。 在人工智能不斷更新迭代的情況之下,確保AI技術在各領域高效且符合倫理標準的運用,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要議題之一,而「科技教育」是實踐這個目標不可或缺的一環。AI的運用重新定義教育對象,學習不單再局限於學生,老師、家長,甚至社會各階層都需要重新學習。 科教融合之下,現今的教學模式已從傳統的單向教學轉變為強調數據互動和人機互動的模式。因此,教育內容和方式也應隨之調整。學校需要重新構思課程教材,幫助學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知識和思維模式,透過實際體驗讓他們了解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並嘗試應用人工智能解決社會問題。同時,應該積極將人工智能的倫理和風險帶入課堂討論,讓學生了解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並深入思考其道德意義。 以南京大學為例,在2024年起推出了「人工智慧通識核心課程體系」,將其列為新生必修課程,旨在透過提供更多關於人工智慧的深度和廣度教育,培養未來具備人工智慧素養的專業人才。該核心課程系統以「1+X+Y」三個層次構建,包括: X門AI融合的課程,不同學科開設關於人工智慧基本思維、技能,以及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課,讓學生瞭解AI在數字經濟、社會中的應用和發展;
已經有太多機構提出過未來人才需要問題解決者、教育應與實務接軌、終身學習等概念,但是這份報告看到了更進一步的演變。 臨近年底,多場國際教育論壇同時舉行,主題不約而同圍繞一核心概念:科技與教育融合。各界都十分關注人工智能(AI)工具,特別是ChatGPT的崛起,為人們對於知識的獲取、掌控和使用模式所帶來的衝擊。「科技教育」與「教育科技」,兩個概念看似相似,卻不盡相同。前者着眼於「教育」,專注與如何透過教育使社會群體掌握科技的運用、培養科技素養;後者着眼於「科技」,專注在如何善用科技工具推進教學進程,提升學習成效。 在人工智能不斷更新迭代的情況之下,確保AI技術在各領域高效且符合倫理標準的運用,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要議題之一,而「科技教育」是實踐這個目標不可或缺的一環。AI的運用重新定義教育對象,學習不單再局限於學生,老師、家長,甚至社會各階層都需要重新學習。 科教融合之下,現今的教學模式已從傳統...
在後疫情時代,教育科技(EdTech)創業公司已成為重塑全球學習生態的關鍵推手。根據麥肯錫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EdTech市場規模預計突破4,04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16.3%。本篇文章將透過Benz News的專業視角,剖析最具潛力的5大教育科技創新模式。 領先企業如Coursera已成功運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分析學習者行為數據後動態調整課程內容。這種「適應性學習」技術能將知識保留率提升47%,特別適合語言學習與專業技能培訓領域。 Benz News追蹤發現,醫療教育領域的VR技術應用最為成熟。例如外科手術模擬系統可讓醫學生在零風險環境中反覆練習,較傳統教學方法縮短60%的技能掌握時間。 市場洞察:Global Market Insights預測,教育用VR設備市場將在2027年達到136億美元規模,年成長率維持22%以上。 隨著世界經濟論壇提出「技能重構」需求,微型認證(Micro-credential)成為職場人士提升競爭力的首選。教育科技新創透過區塊鏈技術發行不可篡改的數位證書,目前已覆蓋87%的專業技術領域。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教育領域也在不斷演變。本文將深入探討當前科技教育的最新趨勢,包括人工智慧的應用、在線學習的崛起、虛擬現實技術的引入以及數據分析在教育中的角色,並分析這些趨勢如何改變學習環境
在後疫情時代,教育科技(EdTech)創業公司已成為重塑全球學習生態的關鍵推手。根據麥肯錫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EdTech市場規模預計突破4,04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16.3%。本篇文章將透過Benz News的專業視角,剖析最具潛力的5大教育科技創新模式。 領先企業如Coursera已成功運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分析學習者行為數據後動態調整課程內容。這種「適應性學習」技術能將知識保留率提升47%,特別適合語言學習與專業技能培訓領域。 Benz News追蹤發現,醫療教育領域的VR技術應用最為成熟。例如外科手術模擬系統可讓醫學生在零風險環境中反覆練習,較傳統教學方法縮短60%的技能掌握時間。 市場洞察:Global Market Insights預測,教育用VR設備市場將在2027年達到136億美元規模,年成長率維持22%以上。 隨著世界經濟論壇提出「技能重構」需求,微型認證...
在這個數位化快速發展的時代,科技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而教育也是不例外。科技教育(EdTech)的興起,讓傳統的學習方式面臨挑戰,也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當今科技教育的最新趨勢,以及這些趨勢對未來教育的影響。 人工智慧(AI)在教育中的應用已經開始改變教學的方式。其中,自適應學習系統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些系統能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理解能力,調整教材和教學策略,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例如,Knewton和DreamBox等公司正致力於開發AI驅動的學習平台,幫助學生在自己的節奏下學習,並有助於教師了解學生的需求。 AI還可以擔任虛擬助教,回答學生的問題和提供及時的反饋。此外,智能評估系統能自動分析學生的表現,特別是在客觀題的評分方面,減少教師的負擔,提高評估的準確性。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學習效率,還讓教師能夠專注於更具創意和策略性的教學活動。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在線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無論是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還是專業的在線學位課程,學生都能透過網絡獲得高質量的教育資源。這種模式不僅消除了地理上的限制,還大幅提升了學習的靈活性。學生能依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進度,促進了終身學習的概念。 當我們談到「翻轉教育」這個詞時,腦中往往浮現的是顛覆傳統、創新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等關鍵字。這股全球教育改革的浪潮,尤其在疫情後更加勢不可擋。翻轉教育(Flipped Learning)不只是單純把課堂講授內容放到線上讓學生回家看,更重要的是,它徹底改變了課堂的角色:老師從知識傳遞者,變為引導者與促進者;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探索者。那麼,全球有哪些國家已經走在這股浪潮的前端,甚至成為領先的典範?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翻轉教育的起源地——美國。早在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兩位化學老師 Jonathan Bergmann 和
在這個數位化快速發展的時代,科技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而教育也是不例外。科技教育(EdTech)的興起,讓傳統的學習方式面臨挑戰,也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當今科技教育的最新趨勢,以及這些趨勢對未來教育的影響。 人工智慧(AI)在教育中的應用已經開始改變教學的方式。其中,自適應學習系統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些系統能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理解能力,調整教材和教學策略,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例如,Knewton和DreamBox等公司正致力於開發AI驅動的學習平台,幫助學生在自己的節奏下學習,並有助於教師了解學生的需求。 AI還可以擔任虛擬助教,回答學生的問題和提供及時的反饋。此外,智能評估系統能自動分析學生的表現,特別是在客觀題的評分方面,減少教師的負擔,提高評估的準確性。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學習效率,還讓教師能夠專注於更具創意和策略性的教學活動。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
接著來看亞洲,日本和新加坡的翻轉教育發展也不容小覷。日本的教育向來強調扎實基礎與精緻化教學,但近年也開始引入翻轉課堂概念,尤其在大學階段。例如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積極推動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將翻轉課堂與數位工具結合,強調學生在課前先預習知識,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與案例分析。而新加坡則在中小學階段就投入翻轉教學,國家教育部不僅提供數位平台,還針對老師提供專業培訓,幫助他們設計出更具互動性的課堂活動。新加坡的強項在於系統性規劃,整個國家的教育政策與資源配置都為翻轉教育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後盾。 再把視角放到北歐,芬蘭的教育改革也頗受全球矚目。雖然芬蘭不特別強調「翻轉教育」這個詞,但他們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自主與批判思考、重視探究式學習——與翻轉教育的精神不謀而合。芬蘭的學生不需要繁重的考試壓力,老師也擁有高度的專業自主權,可以靈活設計課程。這使得芬蘭教育在實質運作上,早已走在翻轉教育的前面。 中國則展現出另一種模式。由於龐大的學生人口與資源分布不均,中國的翻轉教育往往依賴大型線上教育平台,例如學而思、猿輔導、作業幫等,透過錄播與直播課程,將優質教學資源送進偏遠地區。這不僅縮小了城鄉差距,也開啟了另一種大規模的翻轉模式——從單一課堂到整個國家層面的學習翻轉。 翻轉教育是一種顛覆傳統教學方式的新興教學法,它強調學生在課堂前進行自主學習,課堂時間則用於互動討論和實作,顛覆了傳統教學,創造更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近年來,將科技教學方式運用在翻轉教育中逐漸興起,科技增強了教學場域,成為創新教育的發展趨勢。 從教育現場的視角來看,翻轉教育的連鎖反應超出了教育工作者範圍,雖然翻轉教室旨在讓課堂時間更有互動性和生產力,但本質上增加了學生課外負擔,學生需利用個人時間吸收基礎知識,對習慣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生來說,因大部分學習通常在教師直接指導下進行,翻轉模式則是取決於學生適應新學習的能力,其需要更高的自律性和時間管理。 而教師不僅要掌握傳統教學技能,還要將科技融入教學實踐,這超越了使用教育平台,涉及更精密的教學設計和能力,教育者需要以吸引人、清晰簡潔的方式傳達複雜概念,這是有別於傳統教學角色,此多維能力與傳統講課的模式大相徑庭,凸顯了教育者從知識傳遞者到學習促進者角色的轉變,因此,教育者和學生須同步發展,才足夠應對科技教育加入翻轉課堂後衍生的各種情境。
接著來看亞洲,日本和新加坡的翻轉教育發展也不容小覷。日本的教育向來強調扎實基礎與精緻化教學,但近年也開始引入翻轉課堂概念,尤其在大學階段。例如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積極推動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將翻轉課堂與數位工具結合,強調學生在課前先預習知識,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與案例分析。而新加坡則在中小學階段就投入翻轉教學,國家教育部不僅提供數位平台,還針對老師提供專業培訓,幫助他們設計出更具互動性的課堂活動。新加坡的強項在於系統性規劃,整個國家的教育政策與資源配置都為翻轉教育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後盾。 再把視角放到北歐,芬蘭的教育改革也頗受全球矚目。雖然芬蘭不特別強調「翻轉教育」這個詞,但他們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自主與批判思考、重視探究式學習——與翻轉教育的精神不謀而合。芬蘭的學生不需要繁重的考試壓力,老師也擁有高度的專業自主權,可以靈活設計課程。這使得芬蘭教育在實質運...